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发布于:2021-09-24 09:3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艾浩喆
  初见《中国煤炭报》是那个秋天。1987年我从市园林处调到宝鼎矿区。一次参加班前会学习,看到办公桌有几张报纸,我胡乱地拿起一张报纸,准备坐在那里看一看,这时来到突然科长喊我要带我到工地检查一下工程质量问题,于是我顺手塞到包里,和来到一起出去了,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才想起那张还没有看的报纸,于是我我从衣兜取出那张报纸,当我打开带有油墨香的报纸,《中国煤炭报》几个醒目的大字展现在我的面前,过去,我在园林处工作,接触的都是园林方面的报纸,像什么《中国花卉报》,《城市园林报》这类的报纸,要不就是还有《中国林业报》。而《中国煤炭报》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她。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慢慢地阅读着报纸上的每篇文章,一直从一版读到四版,她让我从中汲取着精神营养和对煤矿的感知。我也没有想到从此与《中国煤炭报》将会有不解之缘,而她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有了这一次邂逅,我就爱上了《中国煤炭报》。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跑到办公室专找《中国煤炭报》看。
 
  我跟《中国煤炭报》的缘分或者说是情愫已经有二十余年了。从最初的到队办公室大家共同几张报纸看上几张,到如今我个人办公室也有了《中国煤炭报》,这些年,我亲历和目睹了《中国煤炭报》的成长与壮大。从最初的铅字人工排版到今天激光扫描照排;由黑白版面到今天的套色版面;由一报到“两报一网”的跨越;由过去通讯员邮稿、送稿到今天的网络邮件传递。一张张设计编排朴素大方、图文并茂、内容充实的报纸,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默默看着《中国煤炭报》前进路上一对对的脚印。在二十年的风雨中,相看不厌,每日静静对话如斯;随着伴着,视同人生一知己矣。
 
  1990年在攀煤公司太平矿的一次新闻写作培训讲座上,我有幸聆听了当时《中国煤炭报》西南记者站站长刘明德和报社编辑王正民老师的讲课,记得当时场面非常火爆,两位老师精彩演讲被掌声数次打断,互动时,讲座进入高潮,两位老师妙语连珠,机敏对答新闻写作爱好者的字条提问。会后,我们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通讯员将数十篇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交给两位老师,希望得到他们的斧正,并希望能够在《中国煤炭报》发表,也许是水平有限,那次,我们矿没有一个通讯员的作品在《中国煤炭报》上发表。
 
  写字的人,当他所写的文字变成铅字,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报刊发表,哪怕是一句话,对于他从内心有着说不出的快感和欣慰。我所感受的这些,其他写字的人也许和我一样。正是《中国煤炭报》的引领,使我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没有放弃新闻写作,通过读《中国煤炭报》照葫芦画瓢,我学会了写新闻。1993年我的第一篇处女稿刊登在《中国煤炭报》上,虽然此稿像“豆腐块”一般大小,但却给我的写作激情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居然见到了我的名字以及文章,当时那个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的文章终于在《中国煤炭报》上发表了,我小心地捧着这份报纸,反复翻看,甚至晚上睡觉都在看,至今完整保留样报。须知,这是我在《中国煤炭报》上的处女作呀。当时我捧着自己习作变成散发沁人心脾的墨香铅字心情是格外的激动。现在回想起当初是如影似视、历历在目那高兴的劲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打那以后我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下班就伏案看书学习新闻题材的写作方法。甚至半夜的时候还在构思着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下笔采取何种写作手法让我苦思冥想。虽然发的稿和刊发的稿件数量是严重不成比例但我写稿的热情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坚信笔耕不辍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经常得到刊发,后来陆续地我又在《中国煤炭报》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成为太平矿通讯员中经常在报纸上露面的小有名气的“记者”了。并走上了煤矿干部行列。
 
  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在《中国煤炭报》上我第一篇新闻小故事是《师傅与师娘》;第一篇通讯是《四招书记》;第一篇新闻消息是《矿区有个热点追踪》;第一张新闻照片是《全国煤矿好矿嫂曹映雪》……这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
 
  这些年,尽管一些老编辑、记者相继退休,但后任者传承了他们的好传统、好品质,他们为人作嫁衣裳的传统没有变,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老编辑、老记者的影子。尽管我没去过《中国煤炭报》社,但我每每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煤炭报》的编辑、记者的名字,都倍感亲切。因为,我们之间特殊情感在延续;虽然我的稿件频频见报但我却与关心爱护我的编辑老师连面都没见过,只有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地记在了心中。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转眼20年的新闻写作历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辛劳当然收获更多的是生活充实的快乐和一篇篇文章见诸报端的喜悦。从起初投稿“石沉大海”到“篇篇“小豆腐”再到几千字的“大稿”问世从对新闻写作一知半解到熟悉掌握新闻写作技巧的转变我取得了一些收获。自1989年开始我给《中国煤炭报》撰写稿件,从1993年开始在《中国煤炭报》见报,我几乎每年都会在《中国煤炭报》等报刊上刊登新闻稿件上百条,成为了全攀煤公司撰写新闻最多的通讯员之一,在宝鼎矿区传有“宝鼎山上刘道才,宝鼎山下卢长福”之说,同时有10余篇消息还登上《攀枝花日报》《劳动导报》等报的头版头条,1997年本人采写的《太平矿工争当岗位致富明星》新闻稿获当年《中国煤炭报》消息类二等奖,1994年获得四川煤炭系统优秀通讯员二等奖,我也因此连续10年获得市、集团公司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从普通员工转为企业管理人员,从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到副主任、科长、书记,主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中国煤炭报》的陪伴和启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煤炭报》、中央和省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刊发、播出稿件1000多篇,总计50多万字,有10余篇作品获奖。
 
  我要好好感谢《中国煤炭报》,没有其它的方式,只能通过我的笔表达深深的谢意。可以说,《中国煤炭报》是我的良知与益友,是我的引路人,让我在晦暗、孤独、渺茫、徘徊的日子里看到了希望的光芒,让我在郁闷、颓废、蜿蜒、漫长的小路上找到了幸福的大道。
 
  斗转星移,年轮更叠,到如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但我与《中国煤炭报》的情缘越加深厚,撰写稿件的劲头始终未改。《中国煤炭报》是我的良师益友,《中国煤炭报》伴我奔前程,《中国煤炭报》你树起了我自信,伴我成长,在我成长道路上树起了我人生的坐标,我会在你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中国煤炭报》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爱你喜欢你。20多年的笔耕不辍,我受益匪浅,增长了才干、磨练了意志,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其可谓:《中国煤炭报》帮我增才智,《中国煤炭报》帮我奔前程,《中国煤炭报》伴我度人生。我还将笔耕不辍,弘扬正气,修身养性,只要心还跳,笔杆就不撂。
 
  润雨无声丝丝情。《中国煤炭报》感受你一点一滴的温情丝丝,倾洒自己一缕一寸的真情实感。如果《中国煤炭报》是一片蓝天,我愿化作一只雏鹰,风雨无阻学飞行……
 
  感谢你---《中国煤炭报》,感谢你---《中国煤炭报》的编辑!我永远不会忘怀《中国煤炭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们。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