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王献臣与拙政园

发布于:2017-11-14 17:3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梦回西楚
  如果我问王献臣是谁,即便在“盛产”状元的苏州,恐怕知道的人也不多,弄不好还以为是王献之的兄弟;可如果我说起他建造的拙政园,大概所有的苏州人都会称赞一句“结棍”,因为它早已成为苏州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私家园林中的“大哥大”,拙政园不但跻身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更有“天下园林之母”的美誉。王献臣是它的建造者和第一任园主,可想而知他绝非等闲之辈。据说当时著名文人文征明和他私交很好,曾全程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名满天下的文大才子称兄道弟把酒言欢,想必王园主不但家中不缺“财”,肚里应该也不缺“才”吧!
 
  据史料记载,王献臣出生于苏州城东大户人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型人物。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年仅20多岁的小王同学一路过关斩将,在应天府乡试中高中举人,第二年又在会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进士,而大他十几岁的老学长祝枝山,在和他同科考中举人后,又埋头苦读了二十多年也没能考中进士;他的好友文征明虽说平时文章写得呱呱叫,但每次进了考场就掉链子,一生七次应试七次落榜,最后连个举人都没混到,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这样看来,命运似乎已经够眷顾王献臣的了,可是好运要是来了,椰风都挡不住。新科进士工作分配方案出来后,王献臣十分幸运地留在了京城,被安排到了礼部行人司当了公务员,要知道当时的朝廷总共就只有六个部,可以说王献臣仕途的起点就赢了别人半拍!不知是老王家祖坟埋的好,还是王献臣确实有能力,总之他把工作做得是风生水起,期间还代表大明朝廷顺利出使过朝鲜。转眼到了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小王同志又被提拔到都察院做了监察御史(广东道),并在三年后的“京察”中被吏部被评了个优等,这下连皇帝大人都知道他的名号了,还按惯例下旨诰封他远在苏州老家的父母。一时之间,苏州王府门庭若市无限风光,道喜、祝贺之人络绎不绝。这个时候,王献臣刚刚三十来岁,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年轻有为,直看得苏州城中无数年轻人酸溜溜的,心中充满了羡慕忌妒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恨!
 
  然而“成也箫何,败也箫何”,正是这个给他带来无限荣耀的监察御史职位,最终堵塞了他仕途中的上升通道,成为他一生由盛而衰的分水岭。正所谓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何况御史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差事。在几年后的某次巡察工作中,王献臣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东厂提督太监,结果公公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其实监察御史只是六七品小官,放到现在最多也就是副厅级。但是拜大明帝国开拓者朱重八老板所赐,该职位级别虽然不高,但权力却很大。在京城,他可以和尚书侍郎一个桌子上吃饭;到了地方,巡抚知府都得敬他三分,所以尽管他后来官场失意,却仍有足够的财力营造拙政园,原因大概也就在于此吧。当然只要能够做点实事,搂草打兔子顺便为自己搞点创收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吃好喝好了才有精神干好革命工作吗!比如后来万历年间高居首辅的张居正大人,干工作绝对没的说,整个大明王朝无人能出其右,但他老人家捞外快也是一把好手,抗倭英雄戚继光就时不时的往他家账户上存银子。
 
  在大明王朝,除了司法机关,东西厂和锦衣卫也可以查案,这些太监眼中哪里会有司法观念?他们可以让奉公守法的人锒铛入狱,也可以使违法乱纪的人逍遥法外。弘治十五年(1502年)底,王献臣奉旨赴辽东查案,东厂太监因与王献臣的过节,便趁机借题发挥,指挥手下罗织了许多若有若无的罪名,直接呈送到了皇帝的办公桌上。结果几个月后,被调查的人案子还没定性,主管调查的王献臣自己却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虽然有关部门想大事化小从轻发落,但在太监们的“积极”运作下,王献臣最终被打了30大板,然后贬到福建上杭县任副县长(县丞)。不知是太监们觉得不解气,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久之后,王献臣再次被贬,而且这次贬的更远——贬到了当年苏东坡被贬的海南三亚,任基层招待所长兼邮政所长(驿丞)。可是那时的三亚,完全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根本欣赏不到天涯海角的美丽景色。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的边陲,从七品朝廷命官,到不入流的小吏,反差之大,估计王献臣想不郁闷都做不到!
 
  明孝宗朱佑樘去世后,新即位的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元年(1506年)大敕天下,王献臣因此得以调回内地,出任浙江永嘉县令,并在三年后升任高州通判。此时的王献臣尚不满40岁,按说仕途前景仍然非常广阔,但是十几年的宦海沉浮,尤其是颠沛流离的贬谪之路,已经使他厌倦了纷繁复杂的官场生活。因此正德五年(1510年),在他父亲去世回乡丁忧的时候,王献臣毅然辞去公职,在家做起了“寓公”。
 
  其实早在一年多以前,王献臣在永嘉县令任上回家休假时,就看中了苏州城东北一带一块200多亩的废弃土地(现在的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园林博物馆以及周边部分地区),并把它买了下来,以备将来养老之用。此次辞职后,正好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经营打理。这里曾是三国时郁林太守陆绩、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旧居所在地,元代时建有大弘寺,风水极为不错。王献臣接手之后,首先在名字上下了一番功夫,“拙政”二字取自西晋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潘岳就是迷倒无数女性朋友的“史上第一美男子”潘安,这句话文绉绉的,通俗的说拙就是笨拙,政就是政治,合在一起就是只有笨蛋才去搞政治,搞政治的人都是笨蛋。王献臣引用这句话的原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认为他多少包含了一点牢骚的味道。因为虽然他也是从政的,但他并不是正常退休后告老还乡,而是正当壮年的时候无奈辞官的,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有朝一日朝政清明了能够东山再起,尤其希望自己能够如姜子牙一般,遇到像周文王一样主动前来访贤的千古明君,这应该也是绝大多数苏州园林主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这会,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注定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好看却不切实际。
 
  由于辞官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王献臣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中,并把它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对于园子的每一处细节,他都仔细推敲反复研究,力求呈现最佳效果,因此从最初买下地皮,到最后验收完工,全部工程竟然持续了整整十六年,而他本人也由建园之初时的意气风发进入到人生的迟暮之年。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年届古稀的王献臣安然辞世,而他一手创建的拙政园,自然而然传到了他唯一的儿子王锡麟手中。在王献臣看来,就算自己的儿孙后代没有出息,只要能把这份家业守住,也足以安享富贵了。
 
  然而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世间之事,往往事与愿违。令王献臣始料未及的是,自己花了半生心血倾力打造的这座园子,在王锡麟的手中就败掉了。由于是中年得子,所以王献臣对自己的宝贝儿子非常溺爱,还专门请文征明为他取了名字。可惜这位仁兄实在不争气,老爹的才华与本事没学到,吃喝嫖赌倒是样样精通,王献臣在世的时候家大业大也没觉得什么,等到王献臣死了,失去经济来源的王锡麟坐吃山空,很快就支撑不住了,直到四年后有一次一夜豪赌把拙政园输给了同样是公子哥的徐少泉(徐佳)。
 
  据徐氏后人描述,当年两位公子哥是掷骰子定输赢的,王锡麟以拙政园下柱,徐少泉以一千两银子下柱。一般掷骰子都是比点大或点小,而他们是比颜色,也就是抓起六枚骰子随手一掷,如果清一色全是红点或全是黑点,就算徐少泉赢,反之只要出现一个不同颜色,则王锡麟赢。正式开赌之前,徐少泉专门请王锡麟喝酒吃饭,并请来了几名歌女唱歌助兴。等到王锡麟喝的晕头转向的时候,徐少泉来了个狸猫换太子,把刚刚试验过的骰子和早就做过手脚的骰子调了个包,然后掷了下去,结果全是黑点。王锡麟倒也爽快,当场就把地契拿给人家了。可怜王锡麟不但没本事读书做官,就连赌博也赌不过人家,偌大的一座拙政园,让对方抽老千赢了过去。从此以后,王锡麟更加落魄,等到他儿子成年以后,为了生计,竟然去做起了吹鼓手。在古代,这种工作是最没有地位最被人瞧不起的事情。想当年王献臣堂堂监察御史,儿孙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倘若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估计得气活过来。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王献臣应该也能释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哪有常胜不衰之理?在他和徐家之后,五百年来拙政园又走马灯似的更换了几十位主人,可是无论他们多么大富大贵,无论他们多么有权有势,都已化作一缕尘土,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惟有他亲手打造的拙政园,虽饱经沧桑却仍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写到这里,我决定用自己涂鸦的一首打油诗来结束这篇文章:
 
  一梦传承五百年,拙政聪慧皆枉然,
 
  园中荷花今犹盛,不见当年王献臣!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