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祭祖(彦文杯)

发布于:2025-06-26 08:4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张江
  在我们这儿,每年有四次祭祖热潮,分别是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一、春节。七月十五又被称为七月半,和农历十月一被称为“鬼节”。
 
  这四个节日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一般在十天前,就会看到乡村街道两旁开始有商户零星售卖祭祀用品,到节日临近的前两三天达到高峰,摊位几乎随处可见,成为一道风景。以前品种很少,基本以草纸为主,现在顾客能想到的,几乎都能买到。
 
  在官方,这是个敏感的话题。其实从民到官,从农到商,到了该祭祖的节日,没有不急急往家赶着去祭祀的。各行各业人等及早处理好手头事务,准备好祭祀用品,单等择日出发。做公家事的,都心照不宣,偶尔也会小有交流,只是在一定场合不宜张扬,否则就是宣扬封建迷信。
 
  在我老家,从来没有提过“祭祀”或“祭祖”这个词,大家都是说的“烧纸”或者“烧亡纸”,还有的会说“送点纸钱给花花”。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农村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喜欢广而告之。实在躲不过,非说不可,只要事不够大,就云淡风轻、轻描淡写草草一带而过,比如去祭祖时会说:“划道痕有这么回事。”但是,从很多人祭祖喜欢带着儿孙这点来看,很显然不是像嘴里说的那样,而是非常重视。
 
  祭祖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坟前堆满了酒瓶;有的插满各色各样的纸花;有的摆放鲜果菜品。最普通的是烧草纸、纸币、插摇钱树。我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祭祀,是什么也不带,只带了一把铁锨,给土坟四周添点土就了事。各人心思不同,对祖宗的念想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心意到了,老祖泉下有知,自会明白后辈的心思。
 
  还有的老年人本身自己就行走不便,但每逢祭祀节日到来,仍然会身体力行前往。烧了纸钱,没有力气再挥锨铲土,只好用手随便取点土块覆在坟上,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我们那个村民小组所有的祖坟都是在黑马河西堰,一路从南向北蜿蜒。自古以来,只要是坟墓占地,不管用着谁家的林地,打个招呼绝对不会拒绝,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规矩。遇到老人去世,需要人手,管事的吆喝一声,能帮上忙的,多重要的事都得放下,紧着这事来。挖坑抬棺的,不用别人监督,有力自当出力。所以,谁家祖坟在什么地方,一般互相都很清楚。
 
  堰高林密,靠近河边还有一条人工踩成的人行道,能容得下手扶拖机通行,埋葬需要用机械的时候这条路起了大作用。平时后人祭祀也都是顺着这条小路前行。
 
  黑马河水从骆马湖带来的鱼虾,在农闲时让一批撒网和垂钓爱好者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背靠祖先,眼前是清澈透明的溪水,拎来小马扎在小道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就像在和先辈交流。没人会想到身后的河堰上埋着阴阳永隔的另类。遇到前来祭祀的熟人,互相打个招呼,一切既习惯又自然。我们都觉得祖宗埋在这儿比那些几万元买的公共墓地都好。
 
  本地户数本来就不算多,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又去了一大半,几个节日祭祀就成了难题。孩子不管成年与否,只要还没成家立业,对祭祀都不怎么看重,大人把这事交给孩子办也不放心。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采取“望烧”的方式,用一缕青烟来表达对祖宗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实不管是到坟前祭奠还是遥远的祷告,我们都要把祭祀这件事当作是对自己心灵的检验。坟墓是最安详纯净的地方,在这个神圣所在,我们应该想的是:我的为人处世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做到;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尽到没有;有哪些不足还需要今后完善的。就像基督徒在神父面前的忏悔。
 
  不过,有的人祭祀并不是为了缅怀先辈,检讨自己,而是只有一个目的:希望祖先庇护自己的家庭和后代,不管自己所作所为如何,只要过得比别人好就行。这种想法,假使祖宗有知,大概也不会接受吧。因为祖宗的后人不止一个,他们不会把关爱给一个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人,而会好中选优,尽力帮助那些品格高尚的后辈。
 
  冥冥之中自有神灵;所做所为天知地知。怀着这种心情去祭祀,命运才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