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面对“红井”(花开十年圣鹰杯)

发布于:2016-12-02 11:2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任和平
  瑞金这个地名,给我最早的印象是在小学读书时。记得当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一句就是:“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讲的是当年在瑞金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同志,为解决当地军民饮水困难,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和村里群众一起挖了一口井。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在这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了14个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沙州坝的那口井,后来被人们称为“红井”。
 
  在小学读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后,我心里就冒出了一个念头:长大后有机会到瑞金,一定要去看一看那口著名的水井。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总想安排一次红色故都瑞金行,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直到今年11月,多年萦绕心头的愿望才得以实现。11月上旬,我参加上级在瑞金干部学院举办的培训班,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解读心仪已久的“红井”。
 
  培训班安排了参观“红井”革命遗址群的现场教学课程,走进“红井”景区不远,就看到了那闻名中外的“红井”。呈现在我眼前的“红井”,与当年小学课本上的图片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井沿有所加高加大,四周用红漆木栏围了较大一圈;井旁所立的那块石碑亦有风雨侵蚀的斑驳痕迹,但碑上所刻的几个大字依然醒目。在井栏外边,立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的“红井”简介碑;边上还立了一块状如书本的灰色大理石,上面影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两页课本图文。数米开外,是由原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红一连”于2009年10月所立的一尊大型雕塑,塑像上挖井的毛泽东等七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身着红军服装的景区解讲员,娓娓讲述当年毛泽东带领军民开挖“红井”的故事。她说,沙洲坝原是个干旱缺水的村庄,当时村民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村里的风水,从而导致全村无人敢擅自挖井,村民用水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去挑。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毛泽东也住进了这个小村。当年9月,在了解到当地军民饮水困难的情况后,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里进行了水源勘探并破土挖井。许多村民也自带工具,与红军战士一起动手。在军民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挖出了一口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解决了沙洲坝村民的吃水问题。
 
  后来,因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出瑞金,踏上战略转移的万里征程。随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疯狂反扑,不仅捣毁了红军在瑞金等地留下的建筑设施,也把毛泽东和红军战士挖的那口井也给填没了。后来,沙洲坝村民想方设法,把那口被填的井又给挖了出来。经过斗智斗勇,经过几填几挖,那口水井还是保全了下来。
 
  1950年,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瑞金人民对沙洲坝这口井重新维修,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不久,当地又将木牌改为石碑。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红井”的有关素材,集体创作了一篇百多字的短文,由教育部统一编入小学语文课本。随后,“红井”的故事就成为传世经典,几十年来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员讲完“红井”故事后,我和许多人一样用竹制的“红军勺”从水桶里舀起一勺“红井”水,尝一口红土地上的井水,品味井水所蕴涵的军民鱼水深情。尝过“红井”水后,我站到井旁的石碑前拍照留影,既为当年小学所读课文作一次现实的标注,也表达对党和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深敬意。
 
  在瑞金干部学院培训期间,我多次聆听有关专家学者讲授中央苏区、苏区精神等课程,眼前常会浮现当年中央苏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沙洲坝的“红井”是其中的一幅动人画卷,“红井”是共产党人和苏维埃政府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瑞金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崭新的红色国家政权,瑞金也成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一批年富力强的共产党人,在瑞金开始了共和国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当年的苏维埃政府应该是一个精干、高效、廉洁的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城外叶坪村的谢氏宗祠里,祠堂面积只有1500平方米,用木板隔成15个小办公室,每个办公用房面积只有十多平方米。办公室里有一部手摇电话机,还有一张桌子和几条凳子;每个办公室的人员只有一名部长和几个工作人员。中央政府的9部1局,除了教育部和政治保卫局外,都是在这个祠堂里办公。苏维埃政府成立伊始,就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央苏区颁布了土地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给贫农中农,让广大苏区农民拥有了土地。苏区政府坚持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组织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社,帮助生产困难的群众和红军家属播种收割。苏区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和《小学管理法大纲》,苏区几乎村村都有列宁小学,各区、乡都有列宁高小,工农子弟入学全部免费,学龄儿童大多进列宁小学读书。
 
  与此同时,为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苏区政府要求干部做到“四个模范”和“十个带头”。“四个模范”就是,在思想作风、扩大红军、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方面争当模范。“十个带头”就是,带头学习,带头守纪律,带头当红军,带头搞生产,带头做勤务,带头买公债,带头节约,带头优待红属,带头慰劳英雄,带头树立新风。当时就有一首广为传唱的赣南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山歌的传唱,真实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这是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发自内心的褒奖。
 
  对于革命队伍中滋生的贪腐“蛀虫”,苏区政府坚持以霹雳手段惩贪反腐,以严明的纪律打造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1932年至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执委两次发布有关反贪污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训令,要求各级工农检察部等部门揭发一切“坏现象”。在严惩腐败方面,中央苏区不仅打响了反腐第一枪,枪毙了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还对中共瑞金县委组织部长陈景魁、瑞金赤卫军第五连连长李军彪等腐败分子予以严惩。
 
  廉洁高效的政府,优良的干部作风,增强了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苏区人民也以巨大的热情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建设苏维埃政权。以红色故都瑞金为例,当年只有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11.3万人参加红军,有5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7166名,其余都是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烈士。为支持中央苏区建设和支援红军长征,从1932年到1934年,瑞金人民共认购了68万元公债,借出25万担谷子,其中41.5万元公债和借出的粮食都无私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而红军长征前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的2600万银元也都用于支持革命事业。
 
  面对“红井”,我不禁浮想联翩,中国革命何以能够从瑞金走到延安,再从延安走到西柏坡,最后走进北京城?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为何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经过28年浴血奋战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什么能够历经曲折苦难辉煌,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眼前这口历经80多年风霜雨雪依然泽被后人的“红井”默默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红井”是在无声地告诉我许多问题的答案。
 
  工作单位:张家港市市级机关工委;
 
  通讯地址:张家港市华昌路3号港城大厦2008室任和平;
 
  邮政编码:215600;联系电话:0512-58685104;
 
  邮箱:zjgrhp@163.com;2016年12月1日
责任编辑:熊琼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