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我也过回“总编”瘾

发布于:2009-03-04 19:1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王玉卫

 编辑按语:王玉卫的人生经历值得回味。但温家宝当时还不是总理,因此对称谓稍作修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公司就十分注重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始终不忘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丝绸厂报》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创办的。我作为人秘科里的一名员工,又喜爱文字工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报中人”。当时,我们的人秘科朱烈科长经常出差在外,我有幸被他提拨为《丝绸厂报》的副总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这使我在人生中过了一回“总编”瘾。    

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好在我们公司里有一台四通打字机,这为我们办好厂报,真是如虎添翼。与其说是厂报,不如说它就是一份16开纸装订起来的合订本,被大伙亲切地称为“油印报”。我们的办报综旨是:团结拼搏,争创一流,也就是我们的企业精神。那时,我在这方面的劲头可足了,所涉取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还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别看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有新闻、有散文、有诗歌、有言论、有特写、有好人好事、有生产经验介绍……  

如同企业精神一样,我总想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尽善完美,创出一流的成绩来。拿出的办报方案,受到老董事长的首肯。我们的厂报大体分为编者按、企业之声、上情下达、生产一线、 诗歌园地、文学天地、 企业嘹望、 他乡之石、生活小常识等十多个版块。每月出版一期,“发行”至各车间班组。各分厂车间均设投稿箱,车间统计员兼职“本报通讯员”,科室人员为“本报编辑”或“本报记者”。凡是被我们采用的稿件,不管字数多少,一律付20/篇的稿酬。凡被县、市媒体采用的稿件,按照办规定,均享受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但稿件必须是被本报发表过的,方可兑现奖金。为激励全公司广大干部职工踊跃为写稿、投稿。我们还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大家工作、学习写稿两不误。厂报由于被我们搞得有声有色,不知不觉中,还在社会上广为传阅……有一件事情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那是1993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们的老董事长向我们郑重宣布:“明天中央、省、市领导要来我们公司视察,你们办公室及厂报的工作人员务必要精心准备,拿出看家本领,搞好这次的接待和宣传报道工作。”经过打听,原来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要来我们厂视察,这个消息使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倍感精神兴奋和深受鼓舞,我们及时召开会议,部署接待工作,并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工作准备之中。记得我是负责看管笔墨纸砚,等候温总理题字工作。    

第二天,中午12点多钟,温家宝书记在省委书记陈焕友,淮阴市委书记许祖元等省市领导的陪同下,神采奕奕地从厂区大门朝院内走来,我一颗激动的心险些跳了出来,心想马上就能与温书记零距离接融了,怎么不兴奋呢!可是令我大失所望的是,温书记并没有朝我们的办公区走来,而是径直朝生产车间的方向走去。我迅速抓起我的“傻瓜”相机,追随温书记一行,在我与温书记还差数米远,正要拉架拍摄时,却叫一个警卫给拦住了,那个警卫既不让我拍照,也不让我靠近,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他是咱们厂的“副总编”啊!那个警卫不屑地说:“只听说市、县媒体有总编,你们厂哪来的总编?”话中明显带有几分猜疑和嘲讽,但这个小小的“插曲”似乎被温书记察觉了,他老人家示意了那个警卫:“代表职工嘛,都是一样地履行职责,都一样为经济发展嘛,就让开他们吧……”小小的举动使我倍受感动,那次我不仅拍摄了许多温书记视察咱厂的照片,厂报上还大篇幅地报道了书记视察我们公司的经过……报道在厂内引起一片哗然,《丝绸厂报》在全厂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成为全厂干部职工的“香饽饽”……     

弹指一挥间,16年的时光飞逝而去。如今,我们的厂报虽已随老董事长的去逝而“夭折”,但它的办报精神永远鼓舞了我,一个伟人的博大风范更深深地激励着我……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