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王主任开诊所

发布于:2018-08-20 12:1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丁厚银

  王主任叫王万年,今年63岁,原来是一家三甲医院的老专家,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学30多年,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平时大家都喊他王主任。

  三年前,王主任从原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医院多方挽留,希望其能接受返聘,继续留在医院发挥余热。可王主任有自己的想法,希望退休后,能自己开一家诊所。医院经过研究只能忍痛割爱。

  为了能使其顺利开办诊所,医院还专门安排人员,到卫生主管部门、市场管理部门等帮其跑手续,拿执照,租房子,搞装修,一切按部就班。经过半年多的准备,王主任的诊所终于可以开张了。

  开业那天,医院专门安排人员前去帮忙,送花篮,放鞭炮,好不热闹,和王主任熟悉的一些单位和亲戚朋友,还有王主任以前给他们看过病甚至挽救过生命的一些熟人,都前来捧场,场面也算是风光。

  诊所的选址还不错,附近的几个小区的人口估计也有几千人,诊所的规模也还可以,门诊室,治疗室,输液室,药房等一应俱全,还聘请了一名护士。王主任的老伴退休在家,没事也前来帮忙,主要负责生活、卫生等后勤工作。

  诊所开业的第一个星期,生意并没有王主任想象的那么好,平时除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大爷、大妈前来量量血压、测测血糖外,最多的也就是一些伤风感冒的人前来拿点药,打个针,这些人大多还是熟人,这与王主任在三甲医院坐诊时,每天挂号候诊的病人排起长长的队伍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莫名的失落感一度使王主任对自己当初决定开诊所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经人指点,王主任也学起了现代人的营销理念,开始做广告,在诊所的门前和附近小区的门前竖起了宣传牌,除了自我介绍外,对诊所的诊疗范围、服务承诺等也作了详细说明。

  经过一段时间后,诊所的人气逐渐上升,王主任也渐渐的忙了起来,接待的病人由最初的每天三、五个人,到半年后的每天二、三十人,有问诊的,有开药的,有治疗的,有挂水的,有时每天还能接待几个“急诊”。诊所的业务收入也在不断的增长。王主任的脸上的笑容也渐渐的多了起来,他不再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可过了一段时间后,王主任的脸上又布满的愁云,变得不开心起来。一是60多岁的年纪,每天接待那么多的病人,有点力不从心,诊疗质量无法保证;二是原来承诺的对附近小区内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主动上门诊治,可上门多了,诊所就无法正常开展业务,一些病人到诊所因为等的时间长了一些,经常会埋怨。

  有一次,王主任专门找到原来的医院领导,谈及此事,希望能帮其出出主意。

  院领导说:“既然这样,你何不找个助手,他既能帮你的忙,你又能把你一生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他,你们以师徒相称,多好。我们这里正好有一些学校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的投档资料,我们帮你问一下,如果有愿意到你那里去的,可以叫他们先到你那里去干一段时间。”

  王主任走后,院领导安排人事部门试着与几位学生取得了联系,其中有4个同学表示,他们愿意先去试一试,这些同学大多是学历不高,大专或者三本,且学的专业大多是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也大多是乡镇、街道医院或者村、居卫生室等,二级以上的医院一般很难进。人事部门将他们的资料都拿给王主任看,让他自己挑选。王主任经过查看各个人的简历,并与他们简单交流后,决定选用小李作为自己的助手。

  小李叫李博,身高1.72米,体重61公斤,医学院三本毕业,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各门功课都优秀,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本来准备毕业后考研的,但由于家庭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成了他的首选。另外,小李的老家就在宿迁农村,离王主任的诊所不到20公里,平时可以住到诊所,既省了租房款,又能在夜间值班应急。

  小李来到诊所以后,与王主任以师徒相称。由于是学校刚毕业,家庭负担又重,所以对这份工作格外珍惜,虽然工资不高,但毕竟有了固定的收入,所以工作起来很是卖力,在做好王主任的辅助性工作后,还能帮着打扫卫生,进货、上货等。王主任最满意的是小李的勤学好问,在帮助王主任接诊病人时,遇到一些没有碰过的问题,总是虚心的向王主任请教,王主任也毫无保留的手把手的教。晚上,小李还主动的把诊所一天下来所有看过的病人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包括病人症状、诊治、用药等。遇有不明白的地方,第二天上班前,再次向王主任请教。

  由于小李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所以开出的处方都要经过王主任审核签字,这既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检测,也是对病人的负责。诊所虽小,但对国家规定执行却一点也不马虎。而且,王主任的审核把关,也让小李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包括相同病症的人员,为何用药不一样等,王主任都耐心的给他一一做了解释,他告诉小李,不同的病人的体质不一定一样,治疗的阶段也不一样等,因人、因病,对症下药才是上策。为此,小李常常感到受益匪浅,认为自己当初选择到私人诊所上班并没有错,因此,工作更加积极主动。由于两人合作无间,诊所的病患与日俱增,声名远播,王主任的脸上再次挂满了笑容。

  又经过了大约半年时间,由于小李的勤学好问和积极主动,加上王主任的精心栽培,现在一些简单的病患,小李已经基本上能够独立接诊了,常规的包扎、换药等也能独立去做了。

  一年以后,小李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参加考试,小李就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王主任非常高兴,特地为小李加了工资。

  为了分担看诊时愈来愈多的工作量,避免病患等得太久,王主任决定师徒分开看诊。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由小李诊断,病情比较严重的,由师父出马。

  王主任的儿子叫王瑞,是早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就直接分配进了省人民医院,现在已是科主任,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省人民医院现在也是小有名气。平时很少有时间回老家,去年中秋节,硬是挤出几天时间,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家人回到了宿迁。一方面,想和父母一起过个团圆节,另一方面,也想商议把退休的父母接到省城去居住。可王主任不愿意,他还特意带着儿子到他的诊所去参观。看到父亲的诊所那么多的病人在等待父亲的诊治后,王瑞和妻子商量,打消了请父母到省城居住的念头。后来,王瑞的妻子提出,可以安排父母到台湾去旅游,虽然王主任在职时,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到过了很多地方,但惟独台湾还没有去过,应该去看看。王瑞和父母商量后,王主任不再坚持,同意和老伴一起,到台湾去看一看,毕竟台湾还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秋节过后,王瑞带着父母,到当地的公安部边防部门办理了相关的出入境手续后,就带着父母亲一同回到了省城。临行前,王主任特地将诊所的一些事项,向小李一一作了交代,特别是小区内几位需要登门诊治的患者,要按时前去,不能忘记。对一些没有带钱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可以先记账或者酌情减免,毕竟,王主任开办诊所,挣钱不是他的首要目标。另外,诊所的安全问题,也不能大意。

  王主任到了省城以后,由于联系旅行社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暂时在儿子家住了下来。王瑞的妻子专门请假在家陪着二老,白天就带他们到附近的景点、公园游玩,晚上,就请一些亲戚朋友到家里来聚餐。王瑞科室的人员,听说他父母来了,也都纷纷想请他们到饭店吃饭,可王主任都婉言谢绝了,这倒不是王主任不近人情,他只不过是不想张扬,也不愿意让别人破费。大约过了5天的时间,旅行社联系好了,行程安排妥当。王瑞就和妻子一起开车将父母送到了旅行社指定的地点登车,然后一切就全都交给了旅行社来负责。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稳稳的降落在了台北桃园国际机场。从这一刻起,王主任就算是正式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台湾之旅。根据行程安排,8天时间,先后游览了台北故宫、日月潭、阿里山、垦丁、太鲁阁公园、野柳地质公园、孙中山纪念馆等著名景点;品尝了士林夜市小吃、阿里山高山茶等特色饮食;坐了小火车、豪华游艇等,玩得十分开心。

  这期间,儿子、儿媳、孙女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到哪了,玩的咋样,吃的咋样,王主任大都回答很好。从没有主动打电话给儿子、儿媳和孙女,倒是三天两头打电话给小李,问诊所咋样,病人咋样,小李也同样回答很好。

  这倒不是小李在忽悠王主任,说来也怪,王主任走这几天,诊所的病人确实没有因为王主任不在而减少多少,相反原来一些需要登门诊治的病人,其家人也主动的用车子将病人拉到诊所来诊治。

  王主任以前外出开会,很少在旅游景点购物,可能是外出的机会多了,知道了在旅游景点购物容易被宰,况且买回来的东西大多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一般只看景,不购物。但这次不同,王主任一改往日的习惯,见到满意的东西就买,小吃、茶叶、珊瑚等等。这次还有一个特别,就是但凡给自己孩子买的礼物,王主任都另外为小李也准备了一份,以至于装了满满两大箱子。

  回到省城以后,王瑞夫妻俩本来希望二老再多住几天,可王主任惦记着诊所的事情,执意要回去。没办法,第二天,王瑞用车将他们送到汽车站,打好了票,让他自己坐车回宿迁。临行前,王主任还特地跟王瑞说了小李想上研究生的事,希望王瑞有机会能帮帮他。

  王主任回到家后,简单的收拾收拾,吃完饭,没顾得上休息就赶到了诊所,看到护士忙里忙外的,有五六个病人正在挂水。

  小李看到王主任来了以后,赶紧站起来,给王主任倒水,并把这半个月来诊所的具体情况给王主任做了详细汇报,并把收入明细也拿给王主任看。王主任粗略计算一下,这段时间诊所每天的收入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这下王主任就放心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王主任虽然每天都早早的来到诊所,但好像感觉并没有以前那么忙,倒是小李那经常围了一圈的人。起初,王主任不以为意,心中也高兴地认为:小病都医好了,当然不会拖延成为大病。病患减少,我也乐得轻松。直到有一天,王主任发现,原来都是自己接诊的几位病情较重的患者,来诊所候诊时,主动地坐到小李的附近,等待小李给他们诊治,甚至有时病人家属打电话来,请求出诊到病人家中去诊治,原来都是王主任去,可现在病人家属也主动的提出要小李去。对此现象,王主任百思不得其解。好在他们两人彼此信赖,相处时没有心结,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制度,小李的为人王主任也了解,所以王主任并没有往坏处想,也就不至于到怀疑小李从中搞鬼、故意抢病患的地步。

  带着疑问,王主任再次找到院领导,希望帮他分析分析,看问题究竟出在哪。

  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不可能呀,在退休之前,我可是全市的名医,政府颁赠给我的“杰出成就奖”的证书现在还放在橱窗里,以前找我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呀。况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我也知道,小李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不会也没有必要从中做手脚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了帮助王主任解开他心中的疑团,院领导决定先作调查研究,到诊所实地观察。为了不惊动他们,院领导专门安排一名医院后勤上新来的人员叫小赵,而恰巧小赵此时正患感冒,正好以看病名义,先去摸摸情况,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小赵特意选了诊所看病人员相对集中的时点,到诊所去就医,到了那里后,先不急着问诊,而是坐到一边,边观察,边与其他候诊的患者一起聊天。

  从观察情况看,王主任那边的病人确实要比小李这边要少,王主任在给病人诊疗的过程中,还有时间端着茶杯喝茶,可小李这边却是没有片刻的休息。在聊天中,小赵故意问那些在候诊的患者,为什么不找王主任看,他们回答大概是王主任的年龄大了,医术虽然高明,但一些小毛小病就不麻烦他了,真是这些原因吗?

  在接下来的问诊过程中,小赵终于有了新的发现。第一天,小赵找了王主任给他诊治,王主任问小赵怎么了,小赵说感冒,王主任让小赵张开嘴,伸出舌头,看了看,然后提笔就在处方上给小赵开药,然后就是拿药、收钱,完事。第二天,小赵找了小李给他诊治,小赵同样说了是感冒,可小李并没有像王主任那样提笔开药,而是详细的问了小赵一些问题,比如,感冒多长时间了,嗓子疼不疼,流不流鼻涕,发不发热,以前都吃过什么药等。拿完药后,还嘱咐小赵要注意休息,多喝开水。临走时,小李还给了小赵一张名片,说是上面有他的联系方式,回去以后,有什么问题可随时打电话或者来找他。

  当小赵将这些情况汇报给院领导时,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解开了王主任心中的疑团。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论经验,小李没有王主任丰富;论水平,小李也没有王主任高。但小李有自知之明,知道取长补短。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本科毕业,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好学,王主任教给他的东西,很快就能接受,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年轻,精力旺盛,不怕吃苦。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患的互动沟通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加上小李没有身价的问题,所以很亲切、客气,也常给病患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多喝水,睡眠要充足,你很快就会好起来。”诸如此类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有加乘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王主任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毋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长期在大医院上班,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患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当院领导将这些情况和分析一一向王主任说明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心中的谜团顿时解开了,“是呀!我自己怎么都没有想到!”这确实是问题所在。其实这也并不是王主任自己故意要摆出盛气凌人的高姿态,但却因为往日地位高高在上,名医的光环,令人仰之弥高,产生遥不可及的距离感。通过与徒弟的对比,显得愈发明显。

  转眼间,王主任的诊所已经开了三年,诊所的收入也在成倍的增长。王主任心里明白,这其间徒弟小李功不可没。因此,王主任也没亏待他,小李的工资收入由最初的每月3000元,也涨到了如今的每年约6万元,甚至超出了许多在乡镇医院上班的同学的收入。

  在诊所上班的2年多时间,小李一直没有放弃考研的梦想,一直没间断学习,加上王主任亲传的一些临床实践经验,小李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秋季,在王瑞的帮助下,小李顺利的考取了省医学院的研究生,又成了王主任儿子王瑞的学生。

  王主任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为了小李的前途,不得不忍痛割爱。临上学前,王主任还为小李专门摆了一转酒席,将小李的父母也请了来。

  小李走后的第二天,王主任诊所门口的宣传牌上又多了一条招聘公告,招聘助手两名.......
  

责任编辑:墨客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