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捉知了

发布于:2023-10-09 10:3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毛线
  中秋。时而落下几滴雨来。稻田里好静,稻子黄了,垂着头,一动不动,像一群思想者。那边有几棵杨树,像是插在稻田里,走到跟前,才看到有条小路。树叶子仍然青翠,没有一点秋色。
 
  叶子晃动起来,起风了。天空被扒开,偶尔闯出几缕阳光。
 
  忽然,杨树里响起知了叫,在宽阔的稻田上方四散开来。然而就那么一只,不管它怎么卖力,仍然不能引起共鸣。这是秋天里最后一只了。
 
  家乡这边有三种知了。那种黑色的,一般被称之为蝉的,我们叫做“几蝼”,未羽化时称之为“几缑”。我不知道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这里只是表音。还有一种小一点,褐青色,知了……知了……地叫。我们称它为“嘀嗷",是我们那边最多最常见的一种。还有一种也是黑色,和蝉相似,个头却是小很多,翅膀上还有花纹,不是全透明。它发出的声音和蝉对比,那蝉鸣就是有点沧桑沙哑了。它的声音频率很高,像个尖锐的女高音,有点刺耳,我们叫它“尖几蝼"。
 
  在我没上学之前,捉知了的办法是大人教授的:首先抓一把小麦放到嘴里嚼,嚼烂为止,然后吐出来放到清水里洗掉一部分,留下韧性的面筋。这个过程要反复几次,得到面筋足够。这样看起来有点恶心,不过我们却是玩得很开心。面筋放到手里搓揉,它会变得非常粘,而且具有韧性。然后把它粘到竹竿的一头,就可以拿着去捉知了了。这坨面筋也就比知了大一点。小孩子力气太小,举着竹竿摇摇晃晃,对不准,况且知了也很警觉,很难抓到。
 
  后面又有了另外一种工具。把枝条圈成一个圆,绑在竹竿一头,把这个圆的平面蒙到蜘蛛的网上,这样就得到一张可以移动的蛛网了。我见到过知了黏在蛛网上,无论它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这种工具的发明,估计也是从中受到的启发。蛛网比那个面筋好用多了,可惜网是一次性的,捕捉到知了,一部分会黏在树上,扯下知了的时候又带下一部分,网也就坏了。蛛网都能变得稀缺起来。我想要邻家巷上的那个大蛛网,邻居却说那是他们家用来捉蚊子的,不能给我。
 
  我们那边以前有很多构树,我们称它叫做癣树。切断它的叶梗会流出一股乳白色的汁。小孩脸上经常会出现一圈起皮的圆癍,我们认为那是癣。说是涂上这种树的汁液,再搓掉那些皮屑就能好。我不记得能不能好,只记得涂到脸上那种灼热感。其实那不是什么癣,只是一些蛔虫癍而已。
 
  这种树它会结一些球形的光秃秃青果实,熟了的时候表面长出一层红绒,有点甜。小鸟爱吃,小孩也爱吃。树下落得满地都是,可是上面爬满蚂蚁或是苍蝇,不能捡来吃的。
 
  我那堂哥,他用铅条做一个圆圈,再在圆圈上缝个洗衣粉塑料袋,做成了一个兜,绑在竹竿一头,用来摘构树上的红球。其间,不知道谁脑洞大开,拿这个塑料兜去罩知了,很容易就抓到了。这是一个新发明。忽然间,我们发现不需要蛛网了。
 
  我每天都要看一下家里的洗衣粉,用的真慢,真是急人。
 
  那时农村塑料袋还是很少见,家里好像只有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菜篮子真的是个篮子。哪像现在到处都是塑料方便袋,已经变成最主要的污染物了。没过几天,捉知了的小孩都把蛛网换成了塑料兜。
 
  顺着声音,蹑手蹑脚靠近,你可以看到知了趴在树干上,随着声音的高低,上下撅动屁股卖力地唱。如果到树下声音仍然没变,说明它正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根本没有觉察危险。慢慢举起竹竿,屏住拿稳,抬头两睛紧盯目标,让兜子慢慢靠近。还有十几公分距离的时候,它会意识到危险,变了声音,就像喊口号,加油加油加油……忽然间变成油——油,这时我们就有点紧张,迫不及待地罩下,罩住了,它受了惊吓就飞起来,正好掉到袋子里面。等到落到袋子底部,把兜往上猛抬一下,快速转动竹竿,袋子会在风阻下折起封住开口,让它无法逃走,然后迅速把袋子压倒地上。它在袋子里会发出另外一种短促的嘎嘎声,和在树上的叫声完全不同。从袋子里抓到它,让我有种满满的掌控感。如果你的兜子刚刚竖起来,它就停了声音,这样的知了一般会逃掉。在它逃跑的时候还会撒泡尿。如果你在树下仰头看,会散到你脸上。其他小孩认为那是它对我们的挑衅,我却认为那是它害怕的结果。
 
  我们用细铜丝把捕捉到的知了穿起来,像是用柳条串鱼一样,一根铜丝可以穿上几十个。看起来有点残忍。
 
  起初带回家去喂鸡。鸡群是不用召唤的,听到嘎嘎声,就从老远就跑过来。它们知道小主人带着好吃的来了。我当时认为鸡是听懂虫子的叫声的。不然树上那么多知了叫,怎么不会引起它们奔跑过去?老母鸡吃了这个,下蛋勤快多了,几乎一天一个,这是在炎热夏天很难得的。
 
  蝉喜欢柳树,自从我们那边柳树变得稀有,那蝉也就少见了。仅有的会停留在杨树很高的树杈上,很难抓到。我们抓到的都是叫“嘀嗷"的那种。
 
  有个小孩说"嘀嗷"也可以吃,这是他走亲戚时听说的。我们之前认为只有蝉才可以吃,“嘀嗷"有毒,它们身上那层浅白色的粉就是毒药。
 
  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想到家里的鸡。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