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我的《攀枝花日报》情缘

发布于:2021-08-23 19:3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艾浩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崛起,网络新闻载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特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优势占据充斥着人们的感官器官,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新闻的的主要载体。多年养成的习惯,却使我依然对纸质的《攀枝花日报》情有独钟。这一天我像往日一样,又打开了当天的《攀枝花日报》,看看当日《攀枝花日报》上的新闻,当看到刊头时已经是16828期了。顿时我无限感,16828个风风雨雨,50多个春夏秋冬。看到眼前的《攀枝花日报》,我思绪慨万千,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三十多年来我和《攀枝花日报》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的画面,她一件件一桩桩像一部有声的影片习习如生呈现在我的面前。
 
  记得那一年在《攀枝花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通报,1993年度优秀通讯员,我看到了靠下边有自己的名字,这让我欣喜不已。
 
  曾经为了能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而用尽心思去写好文句,当有了作品发表的时候,我曾想着又该怎么去做一个优秀者。看着被通报出来的熟悉的名字,我想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也能这样被别人看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
 
  当拿到《攀枝花日报》优秀通讯员证书的时候,我兴奋不已,那是《攀枝花日报》的优秀通讯员,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三年不到的时间,我在上面发表新闻报道一百余篇,于是就换来了这张不曾想过的证书。
 
  1991年2月我来到矿宣传部工作,因此我的稿件以新闻为主。从此也和《《攀枝花日报》》的记者编辑老师结下来不解之缘,我尽量寻找机会向《攀枝花日报》的记者、编辑老师虚心讨教,在这期间,我先后认识了《攀枝花日报》经济部主任胡少敏老师,经济部副主任漆贵全老师,群工部的李向阳老师,陈文选老师,记者部的张连本老师,副刊部的姜华令老师,还有《攀枝花日报》驻西区宣传部记者站的邹宽谷老师。
 
  我利用到市里办公事或私事的机会,从单位所在的地方转一两道汽车坐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到《攀枝花日报》社,每次拿着自己采写不成型的稿件当面请老师指点,对于我的每次到来的无论是那位记者,或编辑老师都能热心地接待我,并能不厌其烦地诚恳地指出我稿件中存在问题和修改的方向,一次漆贵全老师就我稿件耽搁了他两个多小时,当场在我的稿件上修改。还有一次我找到张连本老师,他看到我的新闻基础知识太差,张连本把自己的新闻写作书籍还送给我。1994年《攀枝花日报》在西区宣传部举办《攀枝花日报》通讯员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学习,更为有幸的是漆贵全老师就是我们那次通讯员培训班的主讲老师,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在漆贵全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教诲,使我对新闻写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我从《攀枝花日报》起步,随后我逐步“内外兼修”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阳光》《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矿产资源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环境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中国企业政工报》《四川党的建设》《当代党员》《经理日报》《安全为天报》《西南民兵》《国防时报》《警钟长鸣报》《华矿安全报》《劳动导报》《西南环境导报》《四川质量报》《四川工运》《四川工人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攀枝花工运》《《攀枝花日报》》《攀西开发报》《攀枝花青年时报》《攀枝花卫生报》等国家和省市级报刊陆续发表数以千计的新闻稿件,两次获得中国煤炭报好新闻奖。我曾多次应邀在公司、市、省里的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上发言。
 
  我将登载稿件的数百份《攀枝花日报》按年份装订成册,连同20本优秀通讯员证书一并珍藏,它们成了我的“传家之宝”。每每翻阅,一股感激、欣慰和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值《攀枝花日报》创刊16800期刊来临之际,作为老通讯员,我由衷地祝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兴媒体”强势竞争中保持青春与活力,继续成为攀枝花市民最可口的“精神美餐”。
 
  当看到每本优秀通讯员的名字时,我信心百倍,这是我曾经想过多次的,这也是我曾想努力争取的。得到了,固然高兴;得到了,才有了更大的信心。当自信来的时候,心中的力量便是不可阻挡的了。
 
  我做20多年新闻的工作,努力了所以收获,收获了所以努力。影子始终是存在的,所以要继续向前走,努力向前走。虽然我调离新闻宣传工作岗位已经多年,但多年养成看《攀枝花日报》的习惯始终没有放弃,一天不看《攀枝花日报》就感觉要事情没有做,她就像我每天的一日三餐已经我密不可分了,因为《攀枝花日报》就是我的精神粮食。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