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包公,岁满不持一砚归

发布于:2014-06-16 16:1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浮山雨

  夏日,我陪一位来自远方的朋友游包河。包河是包公幼时读书的地方。有诗曰:孝肃祠旁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东;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包公名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一生清廉刚正,不畏权贵,俗称“包青天”。

  出合肥老城南门,便是包河。微风拂过那似蓝非蓝与岸齐平的包河水,波唇吻脚,那亲昵之情使友人格外兴高。这里原是合肥旧城护城河的一段,传说是宋朝皇帝封赏给包公的。开始皇上要赏给包公一个烟波浩渺的巢湖,包公谢而不受,却要了这段护城河。“何如此?”友问。我倾其所知相告,但不得要领。还是友人一语中的:“怕是他的乡情童心吧。”包河,是包公童年的摇篮。他在河里洗澡、摸鱼,也在河墩上读书,猜谜,直到他在外做官几十年,外边烟柳华城和京华景物都已淡然,唯有这条河,他难以忘怀。于是,他晚年顿起归居故里之念,也就必然了。

  漫步包河岸边,我们再说包公。要拂去历史的烟云,撇开包公传说的光环,说真实的包公我是困难的。不过,我记起《宋史》包拯传,载有包拯“岁满不持一砚归”,与民间“包公掷砚成洲”的故事相吻,且流传千年至今。据此,我便向友人津津道来:说包公任满,离开端州(现广东肇庆),行船本天朗,突然风雨。包公疑船有不洁,一查,原来仆人包兴代收一方当地老乡绅送的端砚。包公长叹一声:“差点让你这宝物污了我一生清白!”遂将端砚掷向江中。奇了,江上风停雨止,并浮出一块绿洲,后称这绿洲为“砚洲”。现洲上建有包公祠,香火不断。

  友人闻之,便吟出楹联:“丹心一颗,千金哪比人格贵;清风两袖,万贯不移品行贞。”又道:“此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至极致,是无须粉饰打扮的。”是的,真实的包公应是严己无私,为民请命也,无须重彩描金。有诗为证:清官出大宋,包拯誉贤名;百姓如山重,乌纱似羽轻!

  说罢,就见河中心一土墩隆起,这就是合肥有名的香花墩。墩上建有包公祠,是包河公园的主要景区。“何以香花墩之名呢?”友人自然又问。我自然又向他讲起“包河藕”的故事。包河藕是包公亲手栽植。夏时荷叶荷花亭亭而立,美自不说,更有异馥,随风飘散,香远溢清。如置墩上,香自环绕,故称“香花墩”。然称奇的是,包公种出的藕无丝,一抉两段,无牵无扯,没有“藕断丝连”之状。尤如民间神话,藕如包公,清而无私(无丝)。

  友问:全国包公祠知多少?导游介绍说,除合肥的外,还有河南的开封、广东的肇庆(古时称端州)、安徽的池州、天长等地都建有包公祠。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至今已有近千年),当数合肥包公祠。合肥包公祠,是中国纪念包拯的专祠,位于古城南侧,紧靠包河南岸,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祠宇简朴不张扬,象古时一般大户人家的建筑。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修建包书院,故名包公祠。现包公祠是清李鸿章捐资重修的。

  我们步入祠前,两扇大门黑漆漆的,一对石狮雄居两侧,门眉“包孝肃公祠”五个金字,门有“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篆字对联,更显祠堂平淡、古朴、清寒,如包公为官,令人起敬。进得包公享堂,迎面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塑像高约三米,朝服冠戴,向南而坐,两手重扶椅把,似升堂问案,气宇轩昂。上方有“色正芒寒”,为清李鸿章哥哥李瀚章所书,气势极壮,文义书法相得益彰。

  立此而望,一股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气概逼人。友人观之,叹之,又记下一楹联:“照辉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友人又涌之,概叹道:“民敬清官、恨贪官,古今亦然,不然电视剧《包青天》何以走红?”游人越来越多了,人们十分虔诚的向包公行礼。望着包公像,我想:一个千年封建王朝名臣,何能在人民心中立起不朽的丰碑?友人悟道:你应想他“岁满不持一砚归”,应想他“清而无私(无丝)”,再想他言“不肖子孙,不得入墓”。哦,为政爱民、为官清廉是历代政权兴盛的基本因素,贪婪腐败,是政权衰亡的必然之由。

  在祠内有一块引人注目的刻石,据导游介绍,乃是1973年4月,市政府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河南开封因多次水淹,目前仅存一个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祠内还陈列有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现在,包公祠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有包拯《题郡斋壁》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即清廉是治世根本,正直是为人准则。

  祠西南为流芳亭,是包公幼时读书处。祠东南为廉泉亭,这里值得一记:亭中有井,亭内壁刻《香花墩井亭记》,说:有个太守喝这井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他人饮此水,水甜如蜜,原来是好人。故井名为“廉泉”。

  我们携手步出祠门,不见“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不由为朋友不能尽兴惭愧。不想友人却笑道:“包河是美的,但最美的莫如包公。多人到此一游,或敬包青天,或借历史轶事寄托愿望。还有个别人,是想借这泱泱包河水洗涤自己的灵魂。”回首河中狭长小岛,岛上绿树成阴,花木繁茂。其间隐显着一座白墙青瓦,那是素朴典雅的包公祠。我想,“包青天”形象,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更是今天为官做人的需要。一句话,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想罢,我们又步入包公墓园。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