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端阳忆事

发布于:2013-06-20 10:1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故都青年

  五月初五日,神州大地数亿炎黄子孙同庆端午,各处悬钟馗,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异日图景,今朝犹存,盛赞我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之时,却也不由得心生感怀。

  每至端午,总想起许多年前读到的老舍关于端阳佳节的诗句: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以这样的角度描写端午,似乎有颠覆华夏文化传统之嫌,但这些且不论述,只是细品诗句中颇有国风味韵的画面,就难以让我不深醉其中。

  老舍的端午,没有庆祝佳节的欢愉,在端阳来临之际,风雨的莽撞打乱了喜庆的气氛,而贫寒的生活,又迫使村童仍着旧衣,本来天朗气清,人着新衣是多么的锦上添花,但这样的端午又难免平添一份凄凉。又一次想到这些,又一次让我怀念起了过去,怀念起那些简单,美好,知足,幸福的日子。

  我的家在大西安城的最东边,这里是秦岭山系向北凸出来的一条小山塬,它虽不像太白终南那样秀丽多姿,也不如对望的白鹿原那样声名显赫,但它却也青山绿水,风光旖旎,最少,它足以支撑起这里居住的数千名山民过起简单快乐的生活。

  记忆中每年的端午都恰逢杏黄,想起那黄嫩的杏子,一掰两半,连杏核上都不粘一丁点儿杏肉,入口后唇齿轻触杏肉的那一瞬间,一种酸甜的味道像电一般的速度迅速传遍全身每一寸神经,想想都觉得口舌顿时生津。记得小时候,每每到了杏黄时节,大人们在树上一颗一颗地摘着硕大的杏子,因为我不能登上树顶去摘,而树顶的杏子却又是最大最红熟的最好的杏子,所以我就在树下等待着窃取他们一不留神从手里滑落的杏子,那时这样好的杏子一般我是吃不到的,因为好的杏子要拿去城里卖,所以能吃上一个又大又红的杏子便成了我整天最高兴的事情。

  因为得到好的杏子而满足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还有大人们,他们也会因为收获了好的杏子而高兴很长时间,那时在田间地头,总是能听见相邻的两片杏园里,几个忙于摘杏子的大人在互相赞美着:你们家的杏真大,今年又能卖个好价钱!时间一晃,十年已逝,如今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的人早已不再重视杏子的价值,甚至大片杏树被砍伐,只有少数的树因为主人懒得管理才侥幸存活了下来。再也没有人去谈论谁家的杏子好,再也没有人因为家里的杏子多杏树管理的好而受到大家的赞赏了,今天的杏子,已吃不出昨日的味道了。

  年幼时的粽子是一年中吃到的最好吃的食品之一,类似于过年时的饺子,中秋的月饼,还有正月十五的元宵。那时的粽子不像今天的包装华美,口味繁多,那是只有单一的红糖馅与豆沙馅,红糖粽子是我的最爱,在一团蒸熟的糯米中央夹着已成液体的红糖汁,外面在包上几条产自本地的羽叶,糯米的柔软,加上红糖的香甜,再被渗入羽叶的清香,总让人感觉有一种独特的风雅在这道美食之中,不说端午,就这一颗粽子,也完全配得起文化遗产的称号。当时的集市上,粽子一般五角钱一个,每次端午母亲总会细心为家人挑选几个个大的粽子带回家,这也算是端午在本地一项重要的传承。但是现在交通发达了,集市交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商品需求,于是,集市散了,那些会做粽子,做了一辈子粽子的手艺人也不知去向了,而现在吃的粽子,总是觉得充斥着工业污染,远远没有当年的粽子香甜,清香。

  而那时,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一大早母亲收拾好屋子,我们在家里静待着亲戚的到来,所谓亲戚,其实是我的姑姑,祖父母只有一个女儿,所以每年总是盼望着端午早早到来,这样就可以早点见到他们心爱的小女儿。我还小,并不懂得亲情为何物,只知道姑姑最疼我,她总是温柔地与我说话,任我如何肆意妄为,她也总是包容着我,不像父母亲那样,稍有差池,轻则口舌相向,重则拳脚相加,所以更为亲近姑姑,即使现在,依然如此。姑姑现在仍旧喜欢叫我的小名,每次听到那种温柔的声音从院门外传来,我无论在干什么,总会迅速跑出去门外,迎接姑姑的到来。这些美好,庆幸它依然未变。

  今天又是一年端阳,一些事物又勾起了我对当年的回忆,那时的人,那时的物,甚至一个难忘的味道。又总害怕一些东西会忽然走远,因为我怕在某年之后,苦苦追寻,却无法拥有获得事物本质能力,不想让而后记忆的残存变成那时遗憾的证据。如今,我在城里上学,说着普通话的我却没有忘却一点乡音;吃着西洋泊来的快餐,却从不敢忘却那些粗茶淡饭的食物;过着洋人的圣诞,却对中国传统佳节一丝不苟。

  家乡给予了我乐观向上,给予了坚韧不屈,给予了我吃苦耐劳,给予了我朴实无华。这些恩赐,我会永远铭记,在内心最深处的良心里铭记,即使岁月无情,我愿用一生时光与岁月博弈,那些逝去的日子,将是我永恒的记忆。

  我不是总喜欢怀念过去,我只是喜欢踏着时光的足迹,去寻找曾经遗失了的美好。在这儿,远离城市繁华的荒僻山野,有太多太多故事发生,我也总是愿意在田间地头,在山林深处,在残垣断壁之间,去寻找我不愿遗弃,但恍惚间忽然想起的点点滴滴。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