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拍卖拯救不了诗歌

发布于:2007-10-23 19:5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池墨

    
     在“诗歌论斤卖”之后,诗人兼策划者的苏非舒开始了他对诗歌的又一次“探险”——拍卖自朦胧诗以来的中国101位当代诗人的诗歌手稿作品,其中包括顾城、郭小川等已故诗人的作品,诗人伊沙也有两件作品参拍。参与拍卖的手稿最高起拍价达28000元,最低起拍价为5000元。

     诗人伊沙称:“其实我挺悲观,会有人拍吗?”产生这一怀疑,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毕竟,这是一个诗歌遭到冷落的年代,诗歌对现代人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倍受世人冷落,受其影响,诗人当然也不被外界重视。诗人独领风骚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诗歌成为被人们遗忘的体裁。在这样的背景下,搞诗人手稿拍卖,能引起人们对诗歌和诗人的关注,能实现诗歌的“金钱”价值吗?
    诗歌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文学语言,是非常古老的文学体裁,自人类开始学会使用语言,就有了诗歌的雏形。在人类交往中,需要进行信息和感情沟通,诗歌于是成为人们最好的传达思想的工具。在古代,一些青年男女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向心上人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直到现在,一些年轻人还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可见,诗歌一直是受到人们喜爱的,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为诗歌缺乏撼动人心的作品,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诗歌倍受冷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等历朝诗人的诗句,至今传唱不衰,在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他们的名字也一直被世人所铭记。
    诗歌讲究音韵的和谐,其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成为人们驾驭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最初的劳动中,用诗歌相互交流,传达信息,互通情感,因此,诗歌总是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而情感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灵魂,而想象是诗的翅膀。在长期的劳动中,孕育了大量的诗人。我们的民族一直不缺乏优秀诗人,在近代,也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当代诗人,像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戴望舒;像何其芳、郭小川、贺敬之。及至七八十年代,又涌现出像舒婷、顾城、海子、北岛等一批朦胧诗人,其作品轰动一时。再后来,我们的诗坛好像就渐渐沉寂,诗歌缺乏领军人物,也缺乏振聋发聩的诗歌作品。
    但是,我们的诗歌却越来越随意起来,一些所谓的诗人,随便用几行分段的文字,就对人们说,这是诗歌。人们在对诗歌失望之余也恍然大悟:哦,诗歌创作原来这么简单,只需敲几下电脑键盘的回车键,我们的诗歌立马就诞生了!当然,这并不是诗歌,而是“恶搞”诗歌,虽然让寂寞的诗歌跟着热闹了一阵子,但却让诗歌雪上加霜,更加为人们所冷落。而一些诗人不甘寂寞,开展拯救诗歌行动,搞什么“诗歌论斤卖”等,诗歌就像遗落在角落里的一件小商品,需要大声吆喝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诗人手稿大拍卖,活动听起来挺有吸引力,很新颖,但是这对今天的读者能够形成热点吗?拍卖诗人手稿,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一次诗歌大甩卖。但愿诗人们的手稿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但它能拯救我们的诗歌吗?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