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也谈出书热

发布于:2007-10-16 14:1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周微知

 

                   

大概因“温室效应”所致吧,天气确实比过去要热得多。推而广之,人们把某些异乎寻常的社会现象也用“热”这个字眼来加以形容。如出书热就曾被炒得沸沸扬扬。明星出书,举不胜举,如刘晓庆、刘兰芳等捷足先登;名家出书,屡见不鲜,如在央视“百家讲坛”中声名大振的易中天、于丹等所出的书就十分畅销。至于久负盛名的专业作家纷纷出书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出书。好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居然因大作问世而名噪一时。于是就冒出了神童出诗集、老翁作鸿篇的爆炸性新闻。

仿佛我们已迈入了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其实并非如此,有一位国学大师说:距离那样的时代还要经过好多年。笔者认为,这不是在凭空泼冷水,而是告诫人们:对于著书立说必须持科学态度,绝不能跟风而上凑热闹。

按理说,写书人多并不是件坏事。如古代的《吕氏春秋》和《资治通鉴》这两部书就是由好多人编著而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再如当代好多文学经典,也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但大多数书籍都是作者分门立户惨淡经营而成。认真地讲,佳作也未必都出自名家之手。许多人之名往往出在成书之后,如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就因处女作之抛出,而创造了“一觉醒来,名扬天下”的神话。我国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则因其长赋不同凡响,令传抄者不绝,至使当时纸价大涨。当今也有好多非专业作者为我们写出了富有新意、别具匠心的精品。但在这种写书的大潮之下已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早日成名、获利,就在那里荒不择路地乱写一通。说句实话,对于他们的大作很难拜读,因为这些文稿连文从字顺的标准也达不到。因他们平时很少读书,对中外名著更不具鉴赏能力。但他们却偏要硬着头皮写诗、写小说结果弄得你读了之后如同嚼蜡,有些篇章让你琢磨了好半天,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试问:这类书何必去写它?笔者认为:这种浮躁心理和草率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看来不妨去学一学三国时的曹操。当他听说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孟德新书》和别人出的书内容雷同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将其付之一炬。虽是受骗后所为,但这种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还是非常可贵的。而那种埋头书案信手涂鸦的做法,实不足取。

这类书当然不可能找到买家,于是就形成了自买书号自出书、自做广告自拍卖的怪圈。他们到处拉关系、找门路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其结果并不理想。有的无人问津,有的勉强抛出,但不是被人束之高阁,就是被人当作废品处理掉,这不真的成了“自作自受”了吗?有的还应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句老话。据说有一位校长就是因为朋友派售书籍而受到上级记大过的处分,仔细想来,岂不冤哉!

由此可见:对“出书热”这种现象也必须作一番冷静地思考。对常人出书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热心的读者,我们不能因筐中有烂桃,就不敢再吃水果,因为毕竟还有好多鲜美的荔枝、香蕉、柑桔等供你品尝。关键在于提高分辨、鉴赏作品的能力。优则取之、劣则弃之,不可兼收并蓄。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