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期待一片桃花雨——读袁海的长篇小说《桃花雨》

发布于:2006-11-12 17:2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池墨

不认识袁海,但是,读了他的长篇小说《桃花雨》,对他算是有了一点了解,尽管这种了解是朦胧的、零碎的、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但是,窥一斑可见全豹,我想,对袁海的认识和了解相信也不会谬之千里。

从作者简介中,我知道袁海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他曾经当过兵扛过枪,为祖国人民放过哨站过岗,在退伍之后,进入地方部门工作,后来调入报社,开始了他的新闻与文学生涯。袁海喜欢写作,发表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是一个多面手,也是江苏省作协会员。袁海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小说《桃花雨》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就是作者生命历程和社会经历中的一个缩影,尽管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虚构的,但是,虚构是一种艺术手法,是为了更好地再现生活,反映生活,让人们在作品中能够得到更深、更多的体会和思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尽管我们不能把新闻的标准拿来衡量小说,但是,一个有良知的作者,他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对社会、对民众充满爱心,以一颗充满真诚的心去面对大众。社会是光怪陆离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当我们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公,而自己又无力改变它们的时候,就会换一种方式来抗争,以另一种形式来表达我们的声音。袁海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被作者的良苦用心所深深感动。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是,改革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手里集中,使得社会贫富悬殊加大,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而且,这种情况愈来愈严重,让人不能不感到有一丝隐隐的担忧。据媒体报道,波斯顿咨询公司(BGG)在2005年底发布的《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预计,中国富有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BGG的调研显示,中国富有群体的性质和欧美的富有群体差别非常大。中国富有群体持有的现金水平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中国富有群体具有高度投机性,这种投机性恰恰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也凸现了社会的不公平性。中国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可见,中国的贫富悬殊差距已经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在一般的家庭中,常常为两件事而感到发愁,一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二是子女入学问题。由于国家保障制度的欠缺和财力的薄弱,更多的家庭无法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沐浴,他们挣扎和徘徊在贫困线上,日子过的非常艰苦,一遇到什么风吹草动,生活便捉襟见肘。小说《桃花雨》反映的就是农村的生活现实,小说围绕农村教育这根主线展开描述,从主人公亚文和雪琴的爱情故事入手,描写了两位主人公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和生活中所经历的甜酸苦辣,让人辛酸让人流泪。是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命运往往喜欢作弄人,亚文和雪琴经过多年的挫折,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正所谓造化弄人。在小说中,作者以较多笔墨描写了二人的情感纠葛,男主角亚文追求雪琴,然而,雪琴却嫁给了对其有恩的章晴,亚文也娶了门当户对的淑贞,使故事悬念陡生,引人入胜。

《桃花雨》这部小说,主要反映了当代农村的教育现状。由于家庭贫困,万冲小学的学生李明华无力为自己的母亲分愁解忧,面对体弱多病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李明华终于忍受不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重压,选择了自杀这条悲惨的道路。幸亏发现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作者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去正面描写小明华家境的窘困,而是通过小明华日记中泣血般的哭诉,让人们在悲痛和压抑中看到小明华家境的穷困。也让农村家庭的贫困生活一览无遗,让人在同情之余渭然长叹,陷入沉思。而主人公雪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将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万冲小学学生的身上。在她的关爱下,李明华姐妹俩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明华考上了大学并参加了工作,而明华的妹妹明珠,也进入了大学学习深造。

在小说中,作者反映了当代农村的教育现状,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城乡教育水平不断拉大、教育结构单一等等,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也加剧了社会公平的差距。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因此,如何解决教育公平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长期性社会问题。虽然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仍然跃然纸上。我想这不是作者的错,因为作家不是政治家,农村教育之所以走入困境,是我国教育体制的欠缺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造成的棘手问题,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轻易解决的,教育不公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改革。作家对社会的观察以及问题的洞察,是作家的“本能反应”,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决不会对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坐视不管,更不会视而不见。通过文字而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和帮助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可以促进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作家的文字其实是作家的良心和良知,正是他们的鼓与呼,才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和震撼,才使某些问题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在教育改革中,《南方周末》曾经报道了安徽省铜陵市的成功经验,这是值得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在择校风盛行的今天,安徽省铜陵市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在这里,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分。铜陵的经验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资源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倾斜,更在于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到各初中,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各初中的应试竞争压力。当然,这与小说《桃花雨》中反映的教育问题有所不同,小说《桃花雨》中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家庭的贫困而造成的入学难和读书难。虽然现实和小说两者略有区别,但却都是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和探索经验。铜陵市勇于革新,率先践行,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果铜陵经验能够在全国推广,教育公平问题无疑得到有效解决。小说《桃花雨》以主人公亚文和雪琴的婚礼来结尾,其故事结局让人欣慰,属于皆大欢喜的那种。但是,作者在小说中,企图以个人的致富力量来改变整个农村教育现状,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单凭个人力量,对于整个农村教育问题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不从根本上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是无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

“窗外,那盛开的桃花,随风飘然而落,形成了无比壮观的桃花雨……”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以桃花的盛开来寓意农村教育的前景,让人感动令人深思。而全国千千万万的农村家庭、千千万万的贫困学生,他们无疑正在翘首以待,期待农村教育的春天,期待那一片五彩缤纷的桃花雨早日到来……

注:袁海,江苏《淮安日报》社经济部主任、编辑。出版有小说《桃花雨》和一部报告文学集。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