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梅卓:灾难面前作家也要往前冲

发布于:2010-09-01 16:2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中国作家网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个黑色的时刻。一个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时刻,美丽的三江之源--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顷刻间,猝变的大自然,对信赖地依偎在它怀抱中的玉树人民,展开了一场残忍的屠戮。多少幸福的家园崩塌在冰冷的废墟之下,多少鲜活的生命消逝在黑暗的世界。

  “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灾难牵动了党中央和亿万人民的心,也牵动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心。李冰书记和中国作协当即作出决定,除了捐款捐物献爱心外,立即组织作家和青海作协共同组成采访团赶赴灾区采访。

  接到命令,青海作协立刻行动起来。短短一天内,组织了十二人的采访团,采购好采访期间的装备。震后第三天,采访团带着中国作协的嘱托,带着作家的神圣使命,奔赴灾区。

  雪域高原其实冬天是少雪的,多雪一般在春季。这个时侯去玉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沿路要翻过日月山、河卡山、鄂拉山、姜路岭、巴颜客拉山、歇武山、雁口山等七、八座大山,每座山的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巴彦喀拉山海拔达4840米。由于海拔高,一路上一会儿飞雪漫天,一会儿冰雹,一会儿沙尘暴,恶劣变化无常的气候常常使车辆处于危险之中,采访团早晨从西宁出发直到午夜时分才到达玉树结古镇,800公里的路整整走了17个小时。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震后的惨状还是令作家们触目惊心。

  到灾区的当晚,没有地方住,作家们就住到玉树州歌舞团的院子,说是院子,其实就是废墟,满地瓦砾碎石,四周是倾斜和满目疮痍的危楼,自带的帐篷就扎在瓦砾中。由于没有电,只好用车灯照明支帐篷,帐篷支好已是凌晨2点多钟,玉树的春夜是寒冷的,气温在零下15左右,作家们和衣钻进睡袋,凛冽的寒风袭来不得不再加上军大衣。呜咽的风声伴着************声、汽车声和狗吠声,头一夜,作家们整宿未眠。

  第二天,虽然是个晴天,但早晨依然寒冷,匆匆吃了口自带的方便面,作家们就开始采访。灾区的街道到处是救灾车和救援人员,交通非常拥挤,采访车严重受阻,只好又开回大本营,作家们只有步行采访,奔波于灾区震深14公里的范围。河北作家李春雷,由于第一次上高原,反应特别大,头疼、胸闷折磨得他很痛苦,就连行动也变得十分困难,几次劝他休息他都不肯,吸几口氧气吃几片药后就出发了。在救援部队采访时,他被地震中救出的一位藏族妇女在解放军的帮助下顺利产下婴儿的事迹所感动,忍着强烈高原反应,他步行近10公里,深入采访,掌握了第一手鲜活资料。

  青海作家李向宁步行4个小时,穿越受灾严重的大部分废墟,走访灾民,收集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的故事,最后他将目光对准了自救互救的人民群众。各种职业各个民族的普通人,在地震发生后救援队还没有到达之际,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财产,自发自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人,这种积极参与抗震救援的行为,标志着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树立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善美、高洁的复苏和觉醒。

  作家宋长玥、郭建强和新闻记者一起,奔赴路途较远的巴塘草原、隆宝镇等灾区,采访受灾严重的牧民,记录下了灾民们在生死关头的心路历程,和他们在废墟中顽强、坚忍的精神,讴歌了他们英勇不屈拯救生命的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事实。

  古岳、葛文荣、李皓、韩文德等作家,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到达现场,他们依然是住帐篷、吃方面、喝矿泉水,克服着高原反应、语言不通等困难日夜采访。他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没有忘记作家的任务,在做好抗震救灾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作家的使命,写下了大量的通讯和报告文学。

  藏族作家江洋才让是采访团中唯一的地震亲历者,房子倒塌了,妻子受伤住进了医院,只有他一个人带着孩子,可当听到加入采访团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和创作之中。

  祁建青、袁立军来自青海省军区和消防总队,他们白天在一线抗震救灾,夜里二、三点钟回到帐篷里才开始创作,经常是不眠不休。

  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在我们深入灾区采访期间,李冰书记和铁凝主席多次打电话、发信息表示关心和慰问,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中国作协的关怀,极大地鼓舞着我们更好地完成使命。

  灾区采访回来,为了及时出版抗震救灾报告文学集,作协全体工作人员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了写作,这些在“亲历”和“体验”中记录下来的感人故事,将鼓舞人们正视哀痛,重塑信心。

  青海作协还向省内其他作家征稿、组稿,期间又和《青海日报》文化专刊部联合在报纸上推出“抗震救灾诗歌专版”、“抗震救灾散文专版”、“抗震救灾作家灾区采访见闻”专版;由《青海湖》编发两组抗震救灾专辑;由《青海作家》编发一组专辑,等等。《文艺报》还刊发了李春雷等采访团员的灾区采访专稿。

  与此同时,青海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也都积极行动起来,踊跃为灾区人民捐款。短短的两天之内,共收到省内文学组织和70余位作家捐款14100元。

  青海作协同志们不分白天黑夜,选稿、编稿,选图片,在短短的几天就将一本25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和诗集交到了青海人民出版社,接下来他又不断跑出版社,改稿、校稿、调整图片,直到书稿定稿为止。

  2010年5月14日,玉树地震一个月时,报告文学集《玉树大营救》和诗歌集《废墟上的花朵》两书正式出版发行,并在西宁举办了首发式和为玉树学生赠书仪式。6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承办,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了这两本书的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联、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报告文学界著名作家、评论家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6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充分肯定了《玉树大营救》是一部记述全国上下,军民同心,各族各界共力,英勇悲壮救灾的交响,是文学在灾难面前的特殊担当和出色表现。记录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作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的精神。

  最后,我们作为基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还要向中国作家协会致以崇高的敬礼!因为没有中国作协的支持、关怀和帮助,我们无法完成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我把李冰书记和铁凝主席的问候转达给灾区作家时,他们的表情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终生难忘,在那个特殊的时刻,组织的关怀是多么重要,多么深入人心,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作协就是我们作家真正的家。因此,我们真诚地认为这次荣获如此之高的荣誉应该归功于中国作家协会。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也代表青海作家、玉树灾区作家,向中国作家协会表达我们深深的谢忱!同时,我也代表我的第二故乡----玉树的灾区人民向中国作家协会献上吉祥的哈达,以感谢你们的无私捐助和人道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