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香菱:得遇良师,感到温暖,长出羽翼(彦文杯)

发布于:2025-02-03 08:3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
  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寒门也好,贵胄也罢,不过德言容功而已,而对文化只字不提。在婚姻的字典里,于居家过日子而言,文化属可有可无之物。在农业社会,女子传宗接代即可,其文化无人在意,工具人罢了。
 
  而修习文化、提升精神境界,实乃女子独立之第一步。《红楼梦》里香菱学诗一节,即为例证。宝钗曾如是说香菱:“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可见“无赖诗魔昏晓侵”的黛玉,果然颇为重视精神生活,并引导了香菱。而起初“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的香菱,亦对精神世界心向往之,她审美趋向佳,敏锐度高,善于发现旁人不曾发现之美。
 
  出身不俗的香菱,因幼时在元宵节被人贩子拐走而辗转沦为俗不可耐的薛蟠的侍妾。邂逅黛玉,乃是她不幸中之万幸。幼年丧弟、童年丧母、少年丧父的黛玉,内心悲戚缠绵,外表却幽默风趣,盖因她善于以艺术、知识来化解人生苦难。同理心最能滋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同样经受生离死别的香菱,黛玉心存怜惜。《红楼梦》对黛玉、香菱亦师亦友的姐妹情谊的刻画是相当独到的,赋予人温馨和美之感。
 
  早在第二十四回,香菱就曾在黛玉情思萦绕、缠绵固结之时,从背后击了黛玉一掌,多俏皮!而后又一面和黛玉相谈甚欢,一面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二人无正事谈讲,不过闲聊而已。博览群书、才气纵横的黛玉,照顾了香菱当下的文化水平:先谈“这一个绣得好,那一个刺得精,又下一回棋”——降低聊天门槛,向下兼容,温柔和婉;再“看两句书”——在女红的基础上,让香菱初步体悟文化这一昂贵课题。唯有面对黛玉,香菱方能如此自在自由、无拘无束。此段描写,实为两个好姐妹极为自然可亲的交往。她们开个小玩笑,手拉着手,并肩坐着,从家常交流到精神交流,何等恬淡温馨。
 
  黛玉五岁就开始读《四书》,接受的是男子式教育。她的闺房如同读书公子书房一般,堪称清代学者黄了翁点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渔家傲·记梦》时所说的“浑成大雅,无一毫脂粉气”。她曾希望“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恰如李清照“此花不与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画栏开处冠中秋”的绝不屈于人后的秉性。她能写“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这般风流别致的诗句,亦能写“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这般金石铿锵的诗句;她能写“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这样的讽喻之诗,亦能写“盛世无饥饿,何须耕织忙”这样的颂圣之诗。
 
  有林如海的探花基因,有贾敏的贵族底蕴,有一流的文学才华,有绝佳的政治素养,同时又最具平民精神。何谓平民精神?平民精神就是平等地对待天下苍生的一种悲悯情怀,善良仁厚是其具体表现。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除却黛玉,谁能与身份卑微的侍妾、丫鬟情同姐妹、互为知己?黛玉的各种柔声细语都是平易近人地娓娓道来,香菱不设防,不正襟危坐,只是斜靠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但当听完全部讲述,蓦然回首,才发现才女的嘉言懿行里蕴藏了那么多的深意。黛玉给香菱打开了文化这一新世界的一扇窗。
 
  到了第四十八回,黛玉爽快地答应了香菱“好歹教给我作诗”的请求,尔后又悉心教导,热情指点: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不以词害意”——不要总停留在个别字词句上,要站得更高,着眼全盘,有大气象大格局;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王维审美佳,杜甫格局大,李白气度高,以此三人之诗打底,再浏览各种风格的高手作品,即可创作;与她进行学术讨论——生发于心的真知灼见远比刻意经营的博闻强记珍贵;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写作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手艺,唯有笔耕不辍方能日益精进。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中,何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人呢?何况香菱仅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香菱唯有在与黛玉相处交往时,才能让人忆念起这个“根并荷花一茎香”的女子原也该是锦衣玉食的小姐,可惜“平生遭际实堪伤”。
 
  古代文人有个坚持:“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即学生主动求学,师长方能教导。此乃师者之尊严、知识之尊严。主动求学之香菱,堪当莘莘学子之表率。当宝钗劝香菱“何苦自寻烦恼”时,黛玉任香菱沉浸其中,只从旁指点,为她规避弯路,让她尽享诗词之美、创作之趣。善教乐教之黛玉,堪称芸芸师者之翘楚。
 
  黛玉清愁又不失旷达,聪慧又不失风趣,雅俗共赏,连见多识广到人见人夸的宝琴都视她为偶像。香菱得此良师,感到亦师亦友的温暖,长出在精神世界里飞翔的羽翼。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香萎学诗无法获得任何实际的利益,恰如李清照所言“学诗谩有惊人句”。可任宝钗劝她、旁人笑她,她都虔诚刻苦、全情投入。毛姆有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写作亦然。读“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样的好诗,写“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这样的佳句,能让她怡然自乐。人生的乐趣,在永远蓬勃的眷恋里。与其纠结命运的错位,不如屏蔽苦难,心在云端,如李清照般“九万里风鹏正举”。黛玉将他人眼中的呆香菱熏陶成一个“风流不让湘、黛”的奇女子,那些和黛玉相处的时光滋润了香菱苦涩的生命。
 
  沙漠中的清水远比森林里的甘泉珍贵。多年以后,当黛玉红消香断,“缘何不使永团圆”之时,香菱大抵会想起黛玉给予她的人生温暖、赋予她的精神羽翼;在“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后,黛玉大抵是香菱唯一期盼在另一个世界里重逢的人。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