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搬家(彦文杯)

发布于:2025-01-31 08:2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西江月2025
  我是1979年从农村老家到宿迁城里的。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春暖花开般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在文教局工作的父亲,当机立断把我和弟弟从村小学转到城中小学。
 
  初到城里,我们就住在父亲的单位宿舍里,前面办公,后面住人,我永远忘不了我们最初的家——中山路33号的一个院子,那时的宿迁还是宿迁县,城市不大,幸福路是最繁华大街,人们口中说的赶宿迁,一定是要到幸福路上的百货大楼和人民商场。中山路与幸福路毗邻,绝对是城中之城,当时宿迁最好的小学——城中小学,它的东门就正对着中山路上,我们住的院子,是一个不大的四合院,里面住着七八户人家,大多没有女主人,不是父亲带孩子来上学,就是哥哥带弟弟来读书,除了前院的叶老师一家四口,其他姑且称作职工宿舍更恰当些。
 
  我的家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还有两张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当时也算比较高级的煤油炉子。
 
  那时开水要到中山路南端的邓家茶馆去打,一分钱两瓶。为节约起见,只要有空,饭尽量还是自己做,父亲最拿手的是面须汤和阳春面,现在想来依然是相当美味。
 
  住在父亲的单位宿舍里,我心里很是自豪,颇有点洋洋得意,因为那时电视还是稀罕物,而父亲的办公室里却有一台彩色的日本原装进口的松下电视,一到晚上,把电视机搬到院子当中,几十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电视剧《虾球传》《敌营十八年》《霍元甲》看得多么过瘾啊!特别是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在世界杯中夺冠,看得人们更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那时父亲常常出差,我们就去“革委会”食堂(80年代后,人们更习惯叫作县政府食堂)吃饭。
 
  在中山路33号一直住到我初中二年级,忘了哪一天,我们住的房子忽然塌了一块,从此搬家,曾经的邻居各分西东。
 
  之后我们又在迎宾旅社和宿迁剧场宿舍又住了些日子,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又搬家到了那时已经改名叫教育局的位于南关小学(后更名宿迁师范附小)的南宿舍。那时奶奶已经去世,母亲也从农村搬来,我们家开启了真正家的生活,正式开始生火做饭,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烧的是蜂窝煤,一向能干的母亲,也常常把那些碎了的煤用水和在一起,做成煤球,因为有了母亲,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家,我们每天吃着母亲做的热汤热饭,从心里感到幸福!那时我们家房子比之前大了好多,虽然还是平房,但我有了单独的房间,一间和厨房差不多大小,虽然只有几个平方,但因为是我一个人的世界,我特别喜欢。那时电视机已经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甚至有人家还安装了私人电话。我们家先买了台14吋的黑白电视,不久顺应潮流,换成了17吋彩色电视,我们在那里一住多年。宿迁撤县建市了,我高中毕业了,我去淮安上学了,我上班了,我结婚了,都是在那里,后来父亲单位又在附小南边建了商品房。那是此后经年,我念念不忘的娘家了。
 
  结婚成家以后,我又历经了几次搬家,刚结婚时我们没有房子,婚礼过后,我们把家搬到大姐热心借给我们的位于黄河滩的两层楼里。有趣的是,当时我们住在楼上,大姐夫的朋友史老师一家三口住楼下,我二姐家就住我们后面。在那里,我快乐地怀孕,快乐地度过我们新婚的二人世界。那时他骑着那辆突突响的玉和摩托从农村回到城里的家,再载着我四处去兜风,那叫一个惬意。
 
  儿子出生后,从医院回来,我们直接搬进了我的位于古城的新华书店单位宿舍,宽阔的大院一分为二,前面是仓库,后面住人,前后两排,一排十几户人家。一家一个院子,我们家51平方,每月租金14元,就从我的工资里扣。我们结婚时电视已经是21吋的长虹彩电了,摩托车也换成了彼时时尚的嘉陵125,洗衣机是荣事达的,先清洗后取出来甩干,虽然是半自动的,但不用手洗衣服,我还是非常开心的,冰箱是新飞的,也是中国名牌。夏天客厅里有吊扇,卧室里有摇头扇,冬天取暖器之外,还有油汀,就算没有空调,孩子换尿布什么的,一点也不会感到冷。
 
  从1994年到2002年,我们的儿子在古城度过了他愉快的童年,篮球架、大操场、小伙伴在儿子幼小的心上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熊毛、孙毛、纪毛、小雨点转眼都长大成人啦,刘倜、沈青兄妹更是已经结婚生子。
 
  1996年省级范围进一步区划调整,宿迁市由原来的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成了江苏省最小的“十三妹”,但其后的发展势头却蒸蒸日上,势不可挡!
 
  儿子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把家搬到离学校更近的市府东路。那是我们住的第一个商品房,天天盼着住上三室一厅,终于美梦成真!我们家的太阳能还是光电互补型的,哪怕没有太阳,插上电加热,开上空调和浴霸,即使寒冬腊月,也能随时在家里洗热水澡,再也不用去澡堂挤来挤去了!家里的洗衣机也从小天鹅变成海尔全自动的了,冰箱也从单门换成双门的了。在那里,儿子读完小学和初中。幸福路和区府广场留下儿子无数欢声笑语,在那里,我们拥有了自己第一辆四个轮子的小轿车,一辆白色的广本小飞度。
 
  2010年儿子中考成绩优异,我们接受在南京的大学任教的博士刘同学建议,让儿子去南师附中读高中,我们装饰一新的新宿中花园租给了别人,我和老武搬离市府东路,去到离他单位较近的天一苑小区。说实话,我们两个人住在天一苑,多少有点奢侈,因为房子是复式的,一托二的跃层,楼上楼下199多平,多少显得有点空,有点大。
 
  在天一苑一住就是十年。2020年11月,我们再次搬家,从天一苑搬到华辉新城,从河东搬到河西,从宿豫区搬到经开区。
 
  物换星移,四季轮回,一回回搬家,岁月一次次目睹我从少年,到青年,中年,甚至现在的几近暮年,而在一次次的搬家中,我也见证了家乡宿迁的变迁,不断变美,变富,变强,变新,变好!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