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重读故乡

发布于:2014-11-03 22:3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毕海平
  近日,重读了鲁迅的《故乡》,有着不一样的感觉。时隔十几年的味道似乎现在都浮现在这些文字里,给人一种淡淡的感伤而又亲切可人。
 
  我只记得闰土是一个可爱活泼,勇敢机智的刺猹英雄,还有那个脖子上的银项圈,银光暗沉。而对于中年的闰土一点印象都没有,至于杨二嫂似乎根本没有在那时的记忆里出现过,这是我初中对《故乡》的第一感受。
 
  初一我就学了这篇文章。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高大魁梧,挺着一个啤酒肚,似乎装了一肚子的墨水。他是柘港中学的名师,我有幸在全校最好的班级,有幸遇到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那时候我的写作水平还很笨拙,老师竟然布置了一篇同名文章《故乡》。说真的我无从下笔。为了完成任务,我便仿照鲁迅的《故乡》写了一篇所谓的文章。可是后来,老师竟然在班上读了我的这篇文章。他是一个严厉的老师,那堂课他狠狠地批评了我,他质问我文章的内容——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十余年的故乡。他问我:你今年多大了?二十多年?这叫仿写吗?
 
  那堂课,我满脸通红,很想找个地洞钻进去。甚至我恨鲁迅,为什么要写故乡,故乡有什么好写的?不就山山水水,几个人吗?
 
  如今细读《故乡》,我才体会到了鲁迅发自内心的感触。我毕业后,也是一直漂泊在外,客居他乡。我这才真切地理解了他对故乡的那份深厚的情感。人成长了,看问题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当初只记得那个年少的闰土,现在记忆最深的居然是这个中年的闰土,当然还有杨二嫂。
 
  闰土是一个苦难的人,他的迟钝麻木都说是社会造成的,我却觉得是他自己造成的。社会是不变的,故乡是唯一的,生活在里面的人为何都不一样了?原因只有一个——思想,这是根本的,不可改变的内在本源。很多人把根源指向封建社会,却忽略了事物的本体。包括杨二嫂,她的尖酸刻薄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她为何不自己反思,却总诋毁别人?
 
  她和闰土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
 
  似乎每个故乡里都有几个像他们一样的角色。故乡的世界里总少不了爱占小便宜的人,总少不了忠厚老实穷困的人,正是这些人才让故乡的故事丰富起来,才让人远离他乡也不禁细细地回味。
 
  我也很久没回故乡了,也想去看看故乡的人和物。但是我又怕,怕我像鲁迅一样回去后充满惊愕和忧愁。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是难受的,我也怕见到像杨二嫂一样的邻居,更怕遇到闰土那样的背影。我害怕见到一副沧桑忧愁的脸庞,见到这样的脸上布刻满了沧桑的故事;我更怕看到一双忧郁迷离的眼睛,似乎这样的目光里罩着无数辛酸苦楚。
 
  或许故乡并不像鲁迅笔下那样变化巨大,也许都是人的作祟,其实故乡永远还是那个时候的故乡。他的夜空还有那轮明月,还是那些星星;池塘里夏天还会有蛙声,树上仍有的虫鸣;村头村尾还是有黄狗的身影,地里田间还有村民忙碌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