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诗歌衰微绝不是诗歌本位的理性回归

发布于:2007-11-21 13:5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周晓建

 

                                              

                                           

 

最近就《中国青年报》刊发“冰点”文章《诗人不可承受之重》,对当代诗歌的现状忧心如焚。从数字可以看出当代诗歌的衰微:《诗刊》的发行量,已由黄金时期80年代的50多万份跌至目前的4万份左右(另据《诗刊》主编访谈录说是8万份)。为此,有论者近日又分别在《深圳商报》撰文称:“诗歌衰微或是历史和文化的宿命”、“诗歌衰微或是诗歌本位的理性回归”。

在一个有着辉煌诗歌传统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主流的诗歌刊物《诗刊》发行量只有几万份,如果减去全国各大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收藏订阅外,那就更少的可怜。据笔者所知,目前全国仅存的两份有全国统一刊号的诗歌报《华夏诗报》和《诗词》报全部在广州,以靠企业赞助和政府扶持方式维持,一个月左右出一期。

就诗人兼策划者苏非舒搞拍卖诗歌手稿作品一事,青年时评家池墨先生也撰文指出:“拍卖拯救不了诗歌”。

笔者以为:诗歌衰微绝不是诗歌本位的理性回归,诗歌手稿作品拍卖拯救不了诗歌,同样也拯救不了中国文学。

据有关资料称:国内95%以上的纯文学期刊均惨淡经营,甚至面临生存问题。所有这些,好多人都以为这是因为当今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生活十分广泛造成的。

其实,笔者认为:网络作为一个全新又快捷的文化和信息传播载体,的确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大大小小的文学和诗歌网站如雨后春笋。但这些只是一个表象而已,更多的则是中国文化的迷失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悲哀。大量“韩剧”和“日本动画”的入侵便是一个铁证。“韩剧”何以成“流”,就因一个“情”字,一种真情和热情;“日本动画”何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孩子喜欢崇拜英雄。而此恰恰正是中国目前最缺少的。当人人向钱看,金钱几乎成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时候,在这个缺少亲情、热情、激情的社会里,要想作家写出好作品,那是对作家们的苛求,所以当下作品无病呻吟的多。当诗歌和文学作品无病呻吟成为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让大多数人看不懂,脱离群众,作家诗人们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把大作发与报刊杂志,浪费纸张不说,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是一种欺骗和伤害,此于文学无疑又是雪上加霜。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多年以前和沭阳作家章彦文先生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彦文先生说我们的文学爱好者都是“地下工作者”,看来这个“地下工作者”的帽子对作为普通的“小作家”来说,最起码要再戴10年左右的时间。

于当今诗歌和整个文坛的复兴,任何一种活动形式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眼下比较“火热”的“书赢天下”寻找优秀中文作者大赛也都不过是炒作罢了。唯一可以期望的: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回归,亲情的回归,激情的回归!值得庆幸的是:大家冯骥才等正在努力,不过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回归的路却是漫长的,如果没有政府的直接参与,光靠民间的力量,那将是遥遥无期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