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休言举世无谈者,相遇何妨坦诚时

发布于:2024-08-10 16:1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留足了含蓄的美和欲说还休的体面。殊不知,无论人生如何热闹炽烈,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都在倾尽一生寻觅抑或珍视和自己灵魂相近的人。而惟有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灵魂上真正的相遇。如是我言,休言举世无谈者,相遇何妨坦诚时。
 
  挚友之间精神气质上的相遇,来自坦诚交流,来自知心而后亲近,亲近而后长情,一往而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史湘云,在贾府中秋宴酒尽时联诗,在旁人情已淡薄时交心,其友情比之前更为深厚。史湘云的“吟诗序仲昆”与林黛玉的“酒尽情犹在”完成了这对风流才女于皎月之下的以诗结义,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与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更是她们生命中最后的惺惺相惜。她们从相伴如饴,到貌似不和但又不自觉地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再到手挽着手在湖边联诗和互诉衷肠、彼此劝慰。比之薛宝钗为避免冲突而对谁都含蓄浑厚,她们则为迎来真正的相遇而始终风流别致。这份知心而后亲近的长情与光风霁月、天然纯真的坦诚,使其迎来了“海棠名诗社,林史傲秋闺”的灵魂上的真正的相遇。
 
  真正的相遇必定来自灵魂,最美的感情必定是思想碰撞的火花与灵魂深处的契合。友情如此,师生情亦然。师生之间文化使命上的相遇,来自坦诚交流,来自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景仰、叩问、回应与共鸣。昔年,文坛盟主欧阳修常与得意门生苏轼探讨学问,常被妙语连珠的苏轼驳倒,却总是激赏苏轼思维的周全与深刻。苏轼不畏权威,不怕冲突;欧阳修则不把渠道堵死,允许精彩之语与创新之见。而当有人认为苏轼的文学成就高于欧阳修时,苏轼断然拒绝:“欧阳公,天人也,恐未易过,非独不肖所不敢当也。”若说亚里士多德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那么苏轼则是“吾爱真理,吾更敬吾师”。而欧阳修又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气度与胸襟。故他们彼此都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景仰、叩问、回应与共鸣。他们坦诚交流,各自承担并出色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文化使命,终迎来真正的相遇。
 
  而真正的相遇,亦可以是超越时空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超越时空的相遇,来自坦诚交流,来自个体生命的呐喊和引起深刻共鸣的人文情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影射腐败朝政,深切关注国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借项羽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号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不仅其诗如此宏伟开阔,哪怕其词作中也有“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的《渔家傲·记梦》。“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气势何等磅礴,仿若飘逸的黄药师突然打出了威猛的降龙十八掌。即使是语言清丽的《新荷叶·薄雾初零》,词旨亦豪迈:“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在身处关心国事乃男性专利的时代,亦不忘讴歌与呼唤英雄。“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她才清志高,不愿被锁在封建道德桎梏里过一生。“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不惧与男权文化发生冲突,只管大胆而大方地呐喊,引起新时代女性读者的深刻共鸣。作者与读者超越时空的坦诚交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迎来了作者与读者之间超越时空的相遇。
 
  与其在遮遮掩掩里隐藏真实,在虛与委蛇中失去赤子之心,不如真诚共情,坦诚交流,如此方有利于人格的独立、沟通的效率,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休言举世无谈者,相遇何妨坦诚时!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