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识人与身份

发布于:2023-06-11 20:3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叔洪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了身份,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身份显现出来,很多情况下身份又是相互作用的。男人有男人的身份,女人有女人的身份,当官的有当官的身份,当兵的有当兵的身份,平民有平民的身份,在身份发生变化的同时,责任也在变化,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有的变得高贵了,有的则变得低微,身份和地位紧紧绑在一起。
 
  男人生下来是父母的儿子,在兄弟姐妹中是哥哥或弟弟,长大结婚后是媳妇的丈夫,岳父岳母的女婿,是媳妇姐妹和哥哥弟弟的姐夫或妹夫,有了孩子后升级为父亲,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随之而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上升为爷爷或姥爷,姑爷,舅爷等等,这些显示的都是身份。
 
  男人有什么身份,女人就有什么身份,只是称呼不同罢了。由女儿变成丈夫的媳妇,公婆的儿媳,孩子的妈妈,孙子的奶奶,外孙的姥姥等等,同样都显示女性的身份。
 
  除了家庭或亲属间的身份,走入社会后一些身份随之出现,上学后是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叫同学,当了班干部有了新的身份。参军入伍的是战士,战士与战士之间叫战友,参加工作的是职员,职员与职员叫同事,是上司的下属。提职后由职员变成领导,领导有多种称呼,有级别高低,代表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在社会交往中,认识后是朋友,值得交往的叫挚友,得罪的人叫冤家。等等的称呼不一而足,这里不再赘述。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自然人组成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都脱离不开这个整体,每天都要在社会中以各种身份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称呼都代表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也表明了社会中的地位,更关系到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人与人的关系好坏没有固定的格式标准,随时转换,不能按固定的模式去衡量和对待所有的人,面对不同身份的人,待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按照对方的身份不同区别对待。在区别对待上固然与一个人立场观点,性格有关,更为主要的则是与利益挂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主见判断,别人不好干预,和谁好,和谁不对和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的一生中究竟会认识多少人很难计算,也没有哪一个会刻意的认识一个记录一个。认识后所确立的关系不等,表现在亲疏远近上是有区别的,必然造成你认识的人在你心中的分量不同,决定你的对待的态度。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又存在着两面性的,甚至多面性,伪装也反映了人的某些本性,善意的谎言就是一种简单的伪装,尽管没有恶意却不能排除,只是这种伪装有人善长,有人欠缺罢了。画虎难画骨,画龙难点睛,这就是所谓的知人知面难知心。人和人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在表面,真心实意掏心掏肺的对待你的是知心人,在你认识或交往的人中未必都是这样的人,对于一些表面上看似对你很好,却善于隐藏的人你很难看清,谁是知心有时还真难说清。显而易见的都能看到,把真相隐藏起来是人所不知的,甚至连自己都说不清楚。
 
  一个人有了身份就有了地位,地位与身份是相辅相成的,地位提升了身份也随之改变,地位越高身份也就越高,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的等级也就显现出来。有人说上下级的关系很微妙,维妙到下级都千方百计的去讨好上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决定下级的命运,皇帝是最大的官儿,决定大臣的命运,说话叫金口玉言,一切都必须按照他的意图来,不管对不对,下级无条件的遵照执行,不照办就是无视领导,犯上作乱。至于做的决定正确与否大可不必操心,决定错了,造成损失对做决定的人没有损害。提拔谁不提拔谁更是他说了算,被提拔起来的只知敲诈勒索,不干正事,作威作福,这与提拔他的上级也没关系,受苦受难的也不是提拔他的人。
 
  都说江湖险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确立和相处?回答肯定是多方面的,说简单很简单,简单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一眼见到就感到亲切,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说复杂绝对特复杂,复杂到你无法想象,让你一辈子看不透。至于上下属的关系亲疏,完全看上级的嗜好和下级的操作。
 
  不要以为关系好了就可以高枕无忧,很多都是表面,躺在安乐床上睡大觉,被朋友或下属出卖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虚伪的人善于伪装,用得着就是好朋友,就是恩公,用不着一脚把你踹开,甚至置你于死地。无论是平民,还是高官,交往几十年也未必能把一个人摸透,每次见到都给人雾里看花感觉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交往交的不是心,只是利益,不交心还是好的,怕的是关键时刻一口咬下去让你得狂犬病。
 
  在如何与人交往上,古人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不古在某些方面道出了其中的道理,或者说揭开了其中的秘密。有人在此基础上总结说:出卖你最厉害的那个人,或者说对你伤害最深的人,一定是与关系最好的那个人。听到这句话你会提出质问:和你关系最好的人怎么可能出卖你,既然出卖你就是和你的关系不好或者是冤家的人。
 
  之所以会被最好的朋友出卖,是因为和你关系好坏并不由你来把握,而是由对方掌握的。迎合你的人,刻意讨好你的人都善于伪装,在你对他有利益可图的时候,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当你失去利用价值,只要出卖你就能获得更大利益,或保住自己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犹豫。他们深知打蛇打七寸的道理,更明白刀子往哪捅,了解你的人对你出手时,打的绝对是要害,一招就置你于死地。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另一层含义,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不要盲从,都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一个人看透,把一件事分析透,才会避免陷入危难之中。
 
  人的一生中朋友是主流,也不否认在朋友中隐藏着敌人,为了防止身边隐藏坏人就不交朋友了?这句话同样不正确或不全面,不能因噎忌食,朋友还是要交的,多个朋友多条路。世界不是孤立的世界,社会更不是真空的,生活在社会中谁也离不开谁,哪个人能独立生活一生而不交朋友?没有朋友就是孤立的人,不会有人在你遇到困难的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帮扶着你从困境中走出来。
 
  话说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人,该如何交朋友,才不至于在关键的时刻不被出卖,遇到难处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帮助?
 
  这个问题既好回答,又难回答,这里不仅道出了人心复杂善变,更道出了一个人如何识人的问题。朋友是必须要交的,只是在交往中要有所分辨,看清什么人该交,哪个不能交。分辨好人坏人是一道很难解的题,善于伪装的人就是老鼠屎,但你不一定就能一眼看出。人之所以有那么高的隐藏术,是因为有市场,有让他有用武之地的人存在。人是会思维的高级的动物,人有智慧,人与人的思想品质又是不同的,既有高尚的更有丑陋的,这就造成了这个世界上骗人者和被骗者不断涌出。
 
  历史上被蒙骗者有之,善于识人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不得不佩服他们双眼如炬,慧眼识珠,看上一眼便知此人如何,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忠心,是诚信待人还是三心二意,抑或是两面三刀,是委以重任,还是处处设防,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善识人者有之,看走眼,识错人的例子在历史并非少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的现象层出不穷。看好某个人也许就是撞了大运,并不一定有多高的智慧。
 
  历史上被蒙骗的人层出不穷,职位越高的人受人蒙骗带来的后果越严重,君王因宠信佞臣造成国家灭亡,自身毁灭的绝非个例。按常理说,职位越高的人的越有智慧,识别能力应该越高。历史事实却无情地告诉我们,职位越高越容易受骗,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这种例子举不胜举。这究竟是为什么,有识之士总结出说,职位高而受蒙骗的大人物,大都刚愎自用,以自己的嗜好为准则,伪装者顺情说好话,顺我者昌,得以升迁,正直者耿直万人嫌,逆我者亡,不杀即贬。说白了,就是职位高的人手中掌握着权力,天下老子第一,自以为是,自己的能耐最大,谁都比不了,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善于伪装而又想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就是利用了他的弱点,投其所好,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丢了国家,没了性命。然而这种血的教训并不是所有的后人都能接受,重蹈覆辙者有之,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悲剧不断发生。
 
  在识人用人上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说说聪明人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同样有看错的人时候,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谡和魏延。
 
  攻魏时,魏延提出,亲率大军从子午谷出发,直攻潼州,与诸葛亮率主力军汇合后,再一举歼灭魏国,诸葛亮却没采纳。这里为什么不采纳是问题的关键,有一点却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因为对魏延有偏见而不采纳?真实情况我们现在已无从得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不管诸葛亮对魏延是否有看法,魏延的正确建议没被采纳却是现实,这其中包含没包含对魏延的不信任?假如有,导致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的原因是什么?子午谷计谋经过后代无数的史学家验证,是最佳的,唯一可行方案。如果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策略,历史会不会重写还很难说。
 
  且不妄断诸葛亮信不信任魏延,他对马谡为什么那么信任,而且还委以重任?马谡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者,并无真才实学,更无领兵的实际才能,诸葛亮非但没看透反而赏识。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赏识和信任马谡,恐怕很难说清。把他派到那么重要的位置,导致街亭失守,造成满盘皆输。假如诸葛亮派别的大将去镇守,街亭未失,以后的历史怎么写还真不好说。马谡的无知导致全军大败,诸葛亮挥泪斩之,是对自己错误决定的忏悔,还是舍不得又必须有个交代,不得不斩?
 
  从这两个人身上不难看出,那么聪明,那么有智慧的诸葛亮在用人尚且有不当之处,我们一个平民百姓的草根又能如何?诸葛亮是聪明的化身,也是聪明的代名词,后人把有智慧的聪明人称之为小诸葛,具有如此高智慧的人都在用人上犯了错误,足见识透一个人有多难。在识人用人上,没有永不犯错的圣人,圣人只是后人在推崇中隐去了他们的不足或错误,树立起来的典型。
 
  一个人如何认识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手握大权的人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必须谨慎小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同样不可小觑。
 
  二零二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