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鱼与渔

发布于:2019-11-29 08:2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叔洪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长大了之后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送给朋友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口,但却难解永久之欲。要想彻底解决他的口腹之欲,不如教给朋友逮鱼的方法,他掌握了逮鱼的技巧后,就可以到水里去逮鱼,在想吃鱼的时候来到河塘沟渠,尽显逮鱼之技能,筐满篓满地带回家,烹饪后尽情享受。这样既可省去你送鱼的辛劳,又可解除他无鱼可食而带来的馋欲之烦恼,岂不一举两得。

  为什么非要“授之以鱼?”,却原来鲜字由鱼和羊字组成,说明鱼和羊是最鲜美可口,人人都想吃的珍馐美味,每每食之,必定赞不绝口,难以忘怀。由此联想到,要想逮住水里的鱼就必须具备逮鱼的技能和技巧。我的老家是鱼米之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水源充沛,水稻长势旺盛而丰产,河塘沟渠里的鱼鳖虾蟹随处可见,只要你想逮,只要你会逮,随时随地可以吃到。

  鱼香对我的诱惑使我产生了逮鱼的想法,促使我在很小的时候便跃跃欲试,学着大人的模样去河沟里逮鱼。由于年纪小虽收获微,却并没受到父母的训斥,更加坚定了我学逮鱼的决心。介于我锲而不舍,不懈的坚持和摸索,逮鱼技能和常识逐年提高,在同龄的小伙伴中我是最具逮鱼经验的。像什么淘鱼、摸鱼、赶鱼、拉鱼、扒鱼,照虾米、下流薄儿、凿凌眼,乃至后来的钓鱼(当初钓鱼被看作无能,基本没人干,后来发生变化人们才钓鱼)等,只要出动必有斩获。那个年代我们家从来就没断过,餐餐有鱼虾蟹。正因如此,很多小伙伴们都羡慕我,每每看到我满载而归时都会眼红,经常有小伙伴找我带着他们同去逮鱼,想沾我的光。每当此时,我都会很高兴得和他们同往,在逮鱼的过程中顺便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逮鱼的技巧。

  在我们家,最喜欢逮鱼,最能逮鱼的当属我和二哥。我的大哥就不逮鱼,他不喜欢逮鱼,因为逮鱼太累,他不愿意受那份辛苦,所以在逮鱼从没下过功夫。即使是偶尔出去逮一回鱼,因不懂逮鱼的技巧,看哪都没鱼,转了一圈只可返回,基本上都是空手而归。我奶奶说他不杀生,所以他逮不到鱼。当时我对奶奶的这句话并不明白其中真实的含义,觉得奶奶是在向着大哥,替他解脱,为大哥逮不来鱼找借口。

  逮鱼对我们这帮不大不小的半大小子来说诱惑力可谓不可抗拒,但相比来说,喜欢逮鱼的还是少数,那时候岁数小对那么多人不喜欢逮鱼想不通,现在想来一点也不奇怪。“授之于渔”尽管是一种无私的义举,但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推而广之,要看被受者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其次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体力上难以支撑,你再怎么把渔的技巧授之于他,他因无能为力而无法渔猎。除体力因素还要看是否有鱼可逮,假如你把渔授给干旱地区的人,那里连水都奇缺,怎么会有鱼?“授之于渔”岂不是让巧妇做无米之炊。

  授与受不要脱离开具体的条件,要分别而论,不顾客观只凭主观,在很多方面很难达到预期的效。在具备条件的环境地区,你授之他渔的技能,他也有接受的能力更乐于学,学会之后去实施,而且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人家根本就不想学,那就绝不会领你的情,你的技能或技巧再好他也会嗤之以鼻,而你却非要授之,这就有点一厢情愿的事与愿违或好心办坏事的味道了。

  授与不授是一个方面,受与不受反映的又是另一个方面,这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的确很令人头疼,有时候会造成反面效应,授之于渔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于会适得其反的遭到抢白,让你的好心变成驴肝肺。

  进入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家乡雨下得越来越少,上游流下来的水也越来越少。水源断了,河里的水自然越来越少,到后来竟然断流。大河里没水小河里干,坑塘沟渠自然也就没有水了,天气却越来越热,干旱成了常态。随着改土治碱,起高垫洼的步步深入,慢慢的坑塘变成耕地,鱼也就随之消失了。

  没有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况,首先是水稻种不了了,其次是没有鱼吃了,而渔之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没水种不了水稻只可改种旱田,玉米、高粱、大麦和小麦等旱地作物。种水稻的地没水干了种旱田作物却不适应,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产量低。水改旱不仅费力,种植也繁琐,尤其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是,棒子面,大麦面还有高粱面都没有稻米好吃。每到吃饭时便会想起以前餐桌上的鱼虾蟹,那时候碗里是稻米饭,盘里是又肥又嫩的鱼虾蟹,每顿都是津津有味,而如今却变成了寡淡无味,难以下咽。

  那个年代生产水平受到限制,生活条件处于较低的水平,粮食定量供应,不敢放开胃口大吃大嚼。每天棒子面,高粱面的窝头饽饽都吃不饱,无限制的放开肚皮吃,会造成粮食因无节制而不够吃的惨局。没水种不了水稻,相伴而生的就是鱼虾失去了繁衍生存的环境。鱼虾少了,对于口粮欠缺的人们来说,倒不一定是坏事。买不起鱼不仅是因为没钱,怕熬鱼吃得多是深层此而又难与人言的原因。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盼星星盼月亮的好不容易狠下心来买次鱼吃,可看着这一顿饭吃得比平时两顿还多,这有数的口粮照这样吃,一个月的只能够半个月吃了,剩下半个月难道要把脖子扎起来不成。

  在以粮为纲政策的指引下,农村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大力开展改土治碱,那声势真是浩浩荡荡的不可阻挡,起高垫洼,遇埂平埂,见坑填坑,有树砍树,见草灭草,队队大开荒地,村村拓展面积种庄稼。以前不种庄稼的水洼子或草洼子,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湿地,被无限制的开垦出来,再也见不到什么洼子了。在耕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不仅打的粮食比以前少了,连绿色植被都看不到了。

  没水不见鱼,我的逮鱼经验也就随之失去用武之地。

  我毕业参工作后,虚心好学得到历练,几年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在单位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服与不服的人都不敢在工作上与我叫板,他们知道结果必定是自己下不来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年的媳妇也有熬成婆的那一天。单位老同志提升的提升调离的调离,陆陆续续的来了几个新同志,这也就意味着,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列入了老同志的行列。开始几年,我只是一劳本分的干我该干的那点活,当时自己想的很简单,只把自己份儿内的工作干好比什么都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单位的主力,很多棘手的事情领导都会交给我,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头兵,在单位的威信逐日上升。由于兵与兵之间说话比较方便,在有些事领导觉得有些出头不方便的情况下,便让我来处理,大伙还真就买我的面子,有时候我的话比领导的话管用。后来自己也仔细的考虑过这个问题,领导把本该他干的交给你,说得好听一点那叫领导的艺术性,如果把话说得直露,那就是领导在拿你当枪使,让你出头充当恼人,领导既轻松又得利,这就叫巧使唤人。

  每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就大相径庭。有的新同志是真的想多学些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尽快的能够独当一面。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让自己长些本事,使自己能够胜任工作。有这种想法的人大都属于“孺子可教”的范畴,他会主动地向你请教,你在教他们的时候也会尽心尽力。

  愿意学习且虚心请教的确是一种好事,这种精神绝对应该提倡且鼓励。工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帮助和扶持。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新同志,我必不遗余力的指导帮助。然而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对于每天迷迷糊糊,混天度日的人,别说他主动地向你学习,就是你上赶着的去教他,他都会极其反感,对你的所为嗤之以鼻,不仅不领你的情,不高兴的时候还会反唇相讥,对你毫不客气的讽刺挖苦一番,说你自以为是,没么了不起的。尽管这样的人属于极少数,我却的的确确的遇到过。受累不讨好的事比比皆是。然而,乐于帮助人也是一种应该提倡的精神,在经历好心办坏事之后,接受教训也就是了,不可斤斤计较。

  有人说我是自作多情,也有人说我自作自受。想想也是,人家又没上赶着求着你去教他,你又何必自作多情的热心过渡,热脸贴冷屁股的自找没趣。上赶着去教别人是显示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在新同志面前显示卖弄。也正因如此,有的新同志在背后说我的这种做法是“充大尾巴鹰”,意在显自己能耐。他们甚至于还编出一句极其污秽的歇后语:在丈母娘面前摞管儿(手淫)——显鸡巴能耐。尽管有些语言过于歹毒,但我却一笑了之,从此便远而敬之,任其随意发展,看三国时不再敢流泪,也就免除了替古人担忧之苦。

  领导三番五次的要求他要掌握业务,把自己的那份工作担起来。他口头上答应得都好,实际上仍然我行我素。工作不求上进还是小事,每天胡作猛楞,时不时地惹点小麻烦。领导见此人不过是一块朽木,便不再管他,任其自生自灭。

  改革开放以后,一切都逐步地步入正轨,而他一如既往的成天吊儿郎当,心不在焉,仍以混天度日为乐事。在一次外出工作中,把领导反复强调的纠风抛到脑后,视高压线于不顾,与几个不三不四的人喝酒作乐,在醉酒的情况下开车,酿成事故车毁人亡,白白的葬送卿的性命。

  授于渔者愿受之可授,不愿受者,你就是逼着他也学不会。不管多么高深的学问,想学者才能掌握,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一加一等于二,如果不学,也会气死最聪明的老师。

  在很多情况下,主观(内因)是决定一切的,用老百姓话说,那叫:树根不动,树梢白摇。风只能吹倒根少且浅的树,而决不会把根多且深的树吹倒。作虐都是自找,作茧自缚层出不穷,所有的果都是自己的因决定的,人的本质是关键。好学者想尽千方百计也要把想学的知识学到手,甚至不惜偷学,不想学者再怎么逼也是徒劳。

  教育是必要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但是教育在某些方面,或对某些个别人来讲,并不是万能的。走上坡路是要付出辛苦的,舍不得力气或没有毅力决然爬不上峰顶。走下坡路要轻松得多,即便是在不愿意迈步的时候,躺在地上就地十八滚的也能到达坡底。对于贪图安逸,下不去辛苦的人来讲,他所祈盼的就是“受于鱼”,而绝不希望“授于渔”,那样会很累。不劳而获是某些人的本性,你想教给他一些生存的本领他会对你破口大骂,说你成心和他作对,不让他好受。对于这种人,最好离着他远一些,再远一点,以免在他喝醉的时候吐你一身污物,玷污了你的大好名声。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