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岁月如歌——读刘鉴老师的诗文作品集有感

发布于:2018-09-14 13:4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一棵小草

  当我得到刘鉴老师的赠书时,开心不已!

  我拜读了刘老师书籍后的感想,依然是感慨万分!

  刘鉴老师,退休前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现再度担任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副主席职务。刘老师的书,分六个部分,共有62篇。主体为散文,有21篇;其他五个部分占了41篇。很多文友出书,都是由文坛上出了名的同学、老乡或朋友作序,想必刘老师在记者生涯中,结识到名人不会少,如果要请,应该不成问题,但他却是自己作序,这不能不说是此书的第一笔精彩!

  我依然喜欢看“序”,特别是刘老师的自序,这是以一篇纪实性散文文体作的“序”。此“序”,我在《宝鸡文学网》散文版块上拜读过,还跟了帖“从刘老师的此文中,了解到很多我不知道的社会之事,与您家族的历史,以及自己在退休后的写作生涯,和感悟心得,很受感动,启迪,可敬!学习您的写作手法,喜欢这样的叙事散文风格。欣赏了。”通过那篇文章,我从中对刘老师才有了一些了解,了解到老师一生的坎坷,与不易及他的个人成长的经历,也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深爱与执着,以及其中的磨砺和成长与辉煌。他如实讲述了刚刚退休时的感觉“临近退休时,我有点恐慌,身体、精力还都可以,对新闻业务也积累了一些体会,一下子不让我写稿子了,我又不会经商办企业,这以后几十年怎么过?”那段剖析般的文字,作为爱好写作的人,看了一定能够理解老师当时的那种心情与心态!但“天生我才必有用”,老师在退休后,就受东岭集团之诚邀,重新拿起笔,投入更复杂,更艰辛的创作中,这些不易可以在后面的第五部分“关于东岭有关问题给省市领导的几封信”中了解,使得那场全市人们极为关注的“凤翔血铅”事件得到平息,刘老师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执着的认真调查、走访、查找资料,以及与各大媒体关键人物的沟通、探讨,并用心地去搜集相关资料,有根有据的写出如此有分量报告,“促使其采取果断措施,保护了企业和农民利益,制止了新闻炒作,从而使得事件平息下来。”所以说,如果没有刘老师的辛勤付出,那事件不会在短时间里就无声无息了,那样老百姓咋能答应?全市人民咋能容忍?因此说,他为东岭、给当地百姓,给全市人们一个合理的交代。“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不必多叙,因此在他的记载中,让我对刘老师更多了份敬意!

  纵观散文部分,有的一看题目,记忆中是以前在各大网站,与群里以及媒体上拜读过的,甚至有的篇幅段落意思,我至今印象深刻,那些文字会演变成场景,在不经意间,会闯入我的脑海。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法门寺断想”,与“我和我的父母亲”这两篇佳作,早前就拜读过。那时我对刘老师还不熟悉,只是在几次会议上听过他的讲话,从心里来说,只是尊敬和感到陌生。但通过那些文章,使我了解了刘老师的坎坷经历,我一直都记着他笔下的母亲,也是那么的善良,母爱在他母亲身上折射的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自古以来,继母,后妈的形象,在文人笔下,在人们的口舌中,多是可憎可恨的,是被世代贬低的;可是他的母亲,“母亲嫁到我们家时......姐姐的生母去世后,为了养活她,文字里,我心里就不止一次地在思索、在想象,一般情况下,哪有后妈进来还嫌弃前房留下娃少的?已经送出去了,哪还愿意再要回来养的?即使留在跟前的,也很少有给予母爱的,因此我会为那段描述经常去想,老人家年轻时就那么的善良,天底下真的有那样的好人啊!还有描写在冬天,他为母亲手指滴药的场景,“母亲的每个手指上都裂着血口子......然后用膏药把伤口抹平。”看了真让人心疼不已!那段文字,画面感极强,看了后,脑海里就会有场景出现,让我唏嘘不已!在此文里,看起来,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写母亲的艰辛,但“这一家九口人吃的,穿的都要靠母亲的双手......每个人的棉鞋、单鞋、都是靠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她怎么能不忙呢?”那段描写,如果一目看过,也就几行字,但你敢去逐字去品味和揣摩与想象吗?如果你敢,那你就一定能想象出,一个年轻女子,从一走进那个贫穷的家庭,就当上了“后妈”,且还是给两房四个娃当后妈啊!因此一般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家庭,那是谁愿意嫁的吗?因此,我第一次看过此篇文章,就被此段描述所震撼!因此我看到最后,刘老师写到母亲的高寿时,让我感觉这是老人积下的福德!字里行间里,让读者认识了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一个胸怀宽广、善良无比的、一个心里充满大爱的、可敬可叹的农村母亲!“也许是从小看到母亲的辛苦,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她顶过嘴。”老师就以这样一句实在话,做了那部分的结尾,看似没有跌宕起伏,却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我的心里当时一个震动,你敢细想吗?作为一个儿子,在母亲的一生中,没有顶过一句嘴,是何等的大孝啊!现在条件好了,小辈儿女,总认为只要给老人钱花,给老人买衣服穿,买好的吃,就是孝顺。其实,“孝顺”二字,要孝,得先顺,这“顺”,才是“孝”的精髓,所以我被刘老师那句概括性的文字所感动,心里一阵翻滚,泪水糊住了双眼。第二部分,主要记录了他的父亲,从一个党员,一个村干部,领导人的人,在特殊运动中,被变成了“漏化地主”,因而后面,一切都随之变了!那也是整个国家的一段特殊历史,那部分最为让我留下记忆的是,“1965年......老人家被逼带上白袖章......”,那两大段的文字,记录了当时他们家庭,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那些场景让我看得也是唏嘘不已,惊若寒蝉!我们这代人都是亲身经历过的,现在要说给年轻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白袖章”。但老师为了不让父母的心灵创伤再次被揭起,写到“因为直到他们去世,都从来未向我提起过那些岁月的事......我从来不敢去问他们。”这句做了结尾,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孝”,我非常理解。

  在第三部分里,使得读者了解到了刘老师名字的由来,我们这代人看了,不足为奇,可那个年代,改名字的事太普遍了。但最让我有记忆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说他自己小时候写字,钢笔没墨水了,看见家里柜子上有瓶墨水,就吸了点,结果被他父亲看见,硬是要他把墨水再挤回瓶里去,因为那是公家的东西。这细节你看了会怎么想呢?第二个是,因他自己年幼无知,在没有是非曲直与亲情的年代里,与家庭“划清界限”,上学一走三年未归,以致自己的裤子因个子猛长,而短的无法正常着装,他是在垃圾箱里捡拾了一点破布,自己缝补接上的。这两处句段,看似句子都不长,但却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场景。我总想,一个好的作品,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情节与场景,让读者看完,如果没有记忆和回味的话,那么不能是好作品,好文章!因此从第一次拜读,我就一直记忆很深、很深!记得当时作评跟帖时,我就写了不少的感触。那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阅读时却没有繁冗之感。

  再说《法门寺断想》一文,其文也是以前拜读过,里面有关法门寺的历史渊源,以及后来对宝物的发现,刘老师都作了精细的描述以及翔实的记载,我感觉是一部难得的史实资料,对于我们一般百姓来说,是很难了解到那么多的真实情况的。那篇文章里很多细节描述,我非常喜欢阅读和了解,至今难忘的是记录了在特殊年代中,“良卿法师”为保护地宫文物自焚的那段描写。那段所再现的场景,我只有在影视剧中看见过,不敢去想象在现实中发生,真的有这样可叹可敬的人存在,“在寺院里堆积大量柴草,将自己置身于柴草之上......一时烈焰冲天,挖掘地宫的红卫兵被这一惨烈的场面吓坏了,连忙丢下工具作鸟兽散。”简要的几行字,就勾勒出来惊天动地的壮烈场景,看了后,心灵上非常的震撼!老师的笔墨,经常是看似平铺直叙,无堆积一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心里引起共鸣和震撼!我想,这应该是一部作品内在灵魂所具有的魅力吧!同时也是代表作者的心声,人都说,文如其人,一点不过!

  第一部分中的几篇赋,我也非常感兴趣,阅读过几遍,依然喜欢,因此在想,自己正在学习古诗词的写作,得把此书放置案头,以指导自己去学习、品读与领略其文字的精华!

  刘老师不愧是我市文坛中的前辈,且文风,文德及人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