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发布于:2020-05-18 09:4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谢怀友

  时隔多年,那一段文字还印刻在我的记忆里,还能清晰地背诵出来。“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这段文字来自于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2002年,这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是当年新出版的畅销书之一。那年初春,已过而立之年,饱受病残,下岗失业,失魂落魄的我,带着十岁的儿子到东亭桥下的图书馆看书。我在高高的书架下漫步,瞬间,目光被一本书所吸引,仿佛是见到了“光明”,而吸引我的正是书脊上的书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记得我看的是一本图文并茂,近似于连环画的青少年读本,当时,我还把这段话抄在笔记本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书中的小海伦因病致聋变盲后的生活和艰辛的求学之路深深地感动和影响了我,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从图文中知道海伦·凯勒漫长的一生只有十九个月的光明与声音,但她一直期待能重新得到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诉我:“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让我在成长的岁月里,坦然地接受肢体上的病残和现实中突兀横来的伤痛,能够勇敢地面对种种困难与折磨;让我懂得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是锋利的钢刀。

  春天来了,疫散花开。“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我便在常去的旧书摊上淘来一本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旧书。她静静地躺在一角,蜷缩着,毫不起眼。我犹如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曾经看到的一些图文仿佛又浮现在眼前。我毫不犹豫地把她买下,带回家,静静地品读。

  再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是震撼,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丝毫的违和感,反而与这个生死、劫难有关的特殊时期更加契合。这是一本全译本,全书包括后记的五卷55篇文章,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一共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88个春夏秋冬,却独自熬过了87年那些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在家人、安妮·莎利老师的关爱下,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奇迹般地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并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立起了一家家盲人、聋哑人的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和教育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也是余秋雨先生当年向他的学生推荐得最多的一本书。我用3个下午完成了重读,但这些天依然一直被感动着,书中很多瞬间和讲诉让人难忘。书中,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出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因为她心中有阳光,才能“看”到晚霞映照下花瓣缤纷的姿态,散发出的美好和爱的光芒。亦如台湾著名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如言:“实境何如意境,心明远胜目明。”“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让我们在一场魔疫的灾难过后,瞬间醒悟,感叹“活着就好”,感慨“活着真好”,深切地感悟珍惜当下,心怀感恩,过好每一天。她在文中最后写道:“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是啊,我应该善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今天的光明当作是我的最后一天光明。也不只是我,我想世界上所有的身体健全的人都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海伦·凯勒一直渴望得到她的最后三天光明,她的最后一天光明,是要在世界里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度过平平凡凡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走通了这条道路,几乎使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重新珍惜‘活着’这件事。它从生命的极地,告诉大家生命是什么。”余秋雨在他的《拉出无边的黑暗》一文中这样评价海伦·凯勒。是的,海伦·凯勒告诉大家,生命或是一种大胆的冒险,或是一无是处;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所以,已经拥有许许多多的我们,无论面对怎样困苦、怎样压力的生活,都不能颓废;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永不言弃。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