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在“悠悠岁月情”中的她——读李建平老师作品集有感

发布于:2018-08-30 12:5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一棵小草

  李建平老师作品集出版了的消息,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知道的。事后一次活动中,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试探性地问道,当证明此消息是确切的后,我紧追一句:“等您的书到了后,是否能赠小草一本拜读?”李老师痛快地说:可以啊!一定会送您一本!于是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们相约见面,我拿到了李老师的出版书《悠悠岁月情》。

  李老师把书用报纸包好,装在塑料袋里,我赶紧打开分享其中的快乐!只见封面图案上下浅色,右侧绿色上竖行靠右是白色文字的题目,题目字体应该是草书吧,我不懂书法,但感觉其中蕴含着那“悠悠岁月”之情感!再看此书是“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尔后翻看,只见书籍的第一页工整地写着“文友肖吉萍雅正,李建平与日期”时,我更是感动不已!感动的是,李建平老师这样用心,这样厚爱我,以我为友,并一再说,她不想声张,只是汇集半生以来的作品,留给亲朋好友、家人作留念。我非常理解李老师的朴素情感,因此我拿回书籍后,没有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至今也没有自作主张给他人提起,起码这是对作者的尊重!

  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再次打开这本崭新的、还散发着油墨芬香的书籍,以最快的速度,欣赏了她配文中两页的老家与亲戚,以及一些重大事情的留念彩色照片,然后就是“序”。这也是我不论看哪位作者的书籍,最喜欢,最爱读的篇章。因为从“序”里可以先了解到其中所写的大概内容,以及作序者对作者的评价与感受!当我看见映入眼帘的“序”,是我们协会张丛笑老主席所作时,更加调起了我大脑整个活跃的细胞。“序”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李建平老师,是位“很勤快而严谨的人,她做事一丝不苟,很是认真”,寥寥数语就将一位勤奋的作者塑造在读者面前。再看后面“建平同志出生于在陕北子长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父亲早在1934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父母亲热爱党、热爱家乡,和后来转战大西北的革命精神熏陶了她,她对于家乡子长县的楼沟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从这段中的概括,再看这部书籍,相信读者就一定会沉浸在每篇有回忆父母、乡亲们的作品中去了。“这几年......采风活动,都在她的笔下妙笔生花,可以说,散文是一种平易近人的文体,它随意自在,风行水上,创作空间大,题材多,加上作者勤于动脑动笔,将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从老主席的概述中,从我与李老师认识及每次的协会活动中,我感觉老主席对作者的评价恰如其分。李老师给人的感觉,白净,端庄,精炼,平易近人。也因后来在公众号平台里拜读过李老师很多佳作,主要是怀念父母,感恩乡亲以及回报村民的文章,让我更是感受其中,每每感动不已!

  查阅目录,我了解到,此书共分三辑,主要是散文、随笔;第四部分是小说、民间故事、小品。从题目上浏览,加之老主席的作序,我从中窥探到李老师整部书籍汇集的内容范围,应该是接地气、亲情深厚、乡愁浓郁的、有着自己写作特点的一部值得品读的书籍!

  当我今天上午(2018.8.9日)看完此书的最后一页时,一种冲动有感而生!看扉页上李老师的题字日期算,我拿到书籍基本上是两个月多点,由于天气逐渐炎热,外孙放暑假寄住家中,以及自己的杂事繁多,还有烦扰的颈椎病受限,所以我只有见缝插针地慢慢读,细细品,从中感受到了李建平老师那淳朴的情感、朴实的文字、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思维,百姓的常事、勤奋的写作,流畅的记叙,将自己大半生的工作、家庭、亲情、以及对社会上的现象感慨,感悟,凝练于脑海与心灵中,凝聚在笔端之下。

  第一辑中,基本是汇集了近年来参加协会各种采风活动的31篇作品。这部分我在协会近年来的出版书籍中拜读过,因此这部分我浏览的不是过细。对我震撼最大的作品,当属第二辑“情义无价”,此辑汇集了22篇作品,其中个别作品在公众号或其他刊物上也拜读过,但绝大多数作品是首次拜读,因此,这部分的作品,深深地打动着我,有的作品段落,我要反复看上几次,在描述的场景中去想象、回味、感受,我常常被一些看似平铺直叙,却能深深打动我的文字、细节而感动!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辑堪称佳作之辑!

  《悼念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一文,开头简明扼要的直白开场,“在1999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儿孙们将父亲大人的堂子修葺一新,并护送慈母的骨灰回到故乡。今天,在家乡的土地上,我们将慈母的骨灰与父亲安葬在一起。家乡的众亲戚和乡亲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参加今天的安葬、哀悼仪式。”这段文字一下让读者就了解到此篇作品要讲述的主题,干净利落!紧接着“百名身穿红色背心的家乡亲人,是对二老的敬重和纪念。悲戚的唢呐声寄托着我们无限的哀思。恩重如山,辛苦一生的父母亲大人,在故乡的土地上安息吧!”此场景只用这几句就向读者展示了陕北的独特习俗,对长辈的崇敬在举办葬礼时,不像其他地方一律穿白,而是“红背心”,让我心头为之一震!这就让逝者的后人们,感受到故乡的土地是厚重的,故乡的亲情是绵长的!我的脑海里,立刻展现出,影视剧中陕北人在白事中将那唢呐吹得如诉如泣,那声调是那样的空旷与苍凉、悲戚,似乎回荡在我的眼前,场景描述震撼着我的心灵!后面简单明了结束了描绘下葬的细节,直奔主题,抒写了悼念父母的情感之语。文中先对父亲的一生做了简要概述,“想我父亲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丧母,生活雪上加霜。青年时投身于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在祖国大片的土地上,有多少地方留下了您那让人实在难以想象的艰难脚印,您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位可敬可佩的父亲形象,便被作者塑造的令人敬重!后来几段文字,回忆了父亲一生中的敬业、奉献与坚韧,以及因此而身体被艰苦的环境损伤,过早的离开他们!下来自然衔接到回忆母亲的一生“思我慈母,是外爷外婆的独生女儿,自幼孤苦,十七岁与我父亲成婚,辛劳终身。解放前,我父投身革命,侍奉老人,抚养子女的生活重担压在了母亲一人肩上,可谓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读者仅从这两段的文字中,便可大概了解到作者的父母亲是值得敬重的,还有他们从事革命工作时的点点滴滴,以及常挂家乡,常惦乡亲们的情感,更是读来感人肺腑!

  在“纪念父亲李荣春诞辰100周年”一文中,这样描写父亲“解放前,您舍家小,忘生死,历尽艰难险阻,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转战南北,忠心耿耿地跟党走;解放后,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置革命利益于第一位,严于利己,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的事,哪里艰苦哪里去......”从作品的记录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父亲,以至后续还有多篇文章,比如,《缅怀父亲母亲》《感谢清明节》《青藏高原的情结》等,均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敬重、怀念之情,感人至深!特别是《青》一文,讲述了由于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不免想起自己的父亲在五十年代,他们全家随父亲工作到来青海省西宁市。当父亲为了开发牧区工作,在被派遣到果洛藏族自治洲去工作时,就在临行前,她母亲胃疼的直不起腰来,双手捂着心口,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工作,她父亲考虑再三,还是依然决定让单位车去送她母亲到医院,并把一切交给了她大哥,便带领小分队前往藏区。接着话分两边说,写了父亲前往路上的艰苦环境与所受的坎坷。另一段说了母亲到了医院后,已经是胃穿孔,要做大手术,这段的记叙让人唏嘘不已,心情复杂!一是感觉她的父亲一点都不知道心疼妻子,但又感到了那时代的共产党人,对待党的工作,真的是兢兢业业,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因此看到后面也就释然了!同时也为作者的母亲,虽然开始埋怨过父亲,但最后自己轻松一点时,还是不免担心她父亲一路上的安危!这样的夫妻情感,真是相濡以沫的情感!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值得品读、感悟的另一篇佳作便是《感谢清明节》,本文以细腻的笔法,感人的浓情,叙述了自打父亲去世以及后面母亲离去,他们每年都会回到陕北老家祭奠上坟。在其中多少年的花絮中,作者挑选了很多场景,以浓厚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乡亲们的重情重义,为他们付出及所做所为,场景描写令人感动其中,有的场景会让您随着作者文字而感染其中。另一片段写了他们继承父母遗志,不忘故土情,不忘本,牢记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以实际行动感恩乡亲们,回报乡亲们,“我们每年清明回去,都想着为乡亲们办点事。学校打井、修校舍、买图书、学习用品;村里修桥、修坝、植树、添置过事用家具等等,十几年来没有间断过。此外,连续几年给全村的八十多户人家,每户送上一份米面油;请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吃“八碗”;村里有近二十年没有唱过戏了,我们请了专业的文艺团体到村里来演出。这一年的清明节,美丽的烟花在楼沟村的夜空绽放,红黄蓝绿紫,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与星空交相辉映,这在偏僻的山沟,可是开天辟地的事。”这一段文字看起来平铺直叙,但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揣摩,不是几个顿号之间的排比句,以及几个数字关联起来的表述,您敢掐指细细算一个账吗?我没有算,但我的心里已经感觉到作者一家对乡亲们的爱,对故乡的恋,那是一种乡愁,那是一种感恩,那是一种根植土地的一种情结,不单单是人民币的数字。所以看完这段,我几天都在心里回味,不容易,做到这些真得不容易!之所以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他们父母亲下葬仪式的壮观场景,到这里,就可以归结一句话,这是他们家风延续的魅力与体现!可敬可叹!在怀念母亲的作品中,有《母亲的生日》《母亲留下的剪纸》《有种后悔揪心痛》等,将母亲的艰辛一生,以流畅的、深情的笔法,向读者娓娓道来。

  在《母亲的生日》一文里,写出了母亲早早折叠了生日的那张日历,并写出了母亲生日那天,全家老少均回到四哥家里,为老母亲祝寿的喜庆情景,以至老人尽享天伦之乐的欢喜与快乐!作者也从中感悟道,母亲的一句“你当我把自己的生日那么当回事吗?我还不是为了能看到你们”,让作者的心里似打翻了五味瓶,有温暖、有感动、但更多的是难过与对母亲的愧疚!从这篇作品里,我也看到作者其实是个很有孝心的女儿!在“剪纸”一文里,将母亲的聪慧、及心灵手巧的天赋,描写的细致入微!文中以“听老家老一辈的人说,母亲早在未出嫁时,就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女子,说她是‘鸟飞过来都能替个样儿的巧人。’”短短数语,就将母亲一个勤劳,鲜活而有立体感的、可敬可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后面一些杂文、小小说以及小品等作品,均能看到,李建平老师是位心细之人,对日常中的事物,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深思、去创作,特别是在改革中,根据大环境为背景,以本系统为小着点,以普通人为基调,创作的《原本是件平常事》,及《知识竞赛》,把各方面的人物从内心到外观,都刻画的、剖析的淋漓尽致。还有《慰问》,以辛辣的、讽刺性的笔法与独特视角,以第一人称文笔,将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浓缩到一个作品中去,结尾更是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两个小品《扫雪》《大肚佛》,均值得品读!因此那些作品下,均附有发表某报刊,及具体日期的记录,也让我了解到李老师一生的勤勉,笔耕不辍的创作,给自己留下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份回报,给家人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资料,并非只是一本书!也从中更清晰的了解了,她一生的工作经历、家庭及情操与个性。其中有乐、有愁、有喜,更有幸福!

  李建平老师的书是看完了,但留在我的心里的感受,却不是几千个字可以表达的,我在感想中,只是摘录了其中的一点点,如果您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那最好是能得到她的作品集!

  在文末,我再次感谢李建平老师的厚爱赠书!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