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大军师司马懿》之曹氏父子:原生家庭阴影下的爱恨分明

发布于:2018-05-11 17:1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江沁园)

  对于《大军师司马懿》这部剧,观者若细细咀嚼,从品人生、悟人性到滋生悲悯之感,含英咀华之下,纵使依然会有自己偏爱的人物,也绝不会因本能地偏爱某人而本能地讨厌他人。那些极细致的情节、台词,会让观者对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入微的体贴和理智的宽容。每多看一遍,就像又走一遍某座城的大街小巷,那些大街小巷终于熟悉得如同故乡。而每一个哪怕伤害了观者心之所向的角色的角色,也最终一一成为观者的故人。

  抛开历史,剧里,曹丕与曹叡这对父子有着相似的宿命,一样是从落寞儿子成长为英明帝王,一样颇具原生家庭阴影下的爱恨分明。而因了他们深挚的爱与偏执的恨,曹丕的爱人郭照与曹叡的生母甄宓——这对守望相助的闺中密友,终究魂飞天外,命运如浮萍般随逝水。

  曹操的长子曹昂早早战死,身为二子的曹丕一跃坐拥了曹昂的位置,曹丕原本是最有资格继承父业之人。然事与愿违,曹操偏爱“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的曹植,即便理性上他深悉曹丕才是帝王之才。曹操于曹丕而言,是父是君,他期盼被父亲关爱,希冀继承父业成为开疆扩土的帝王,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因之,当惊马初遇,玉佩传情,手心画字后,一朵红袖添香的解语花从天而降时,曹丕焉能不珍视?智勇双全、负气含灵的郭照,是曹丕认定的与他“志同道合、知情识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的知己爱人。“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得到你的赞叹;她的每一个眼神,都是那么流光溢彩。与这样的人共度,才不负青春啊。”失意落寞惯了的曹丕如是说。

  美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只会恃美行凶抑或因美而自怜自伤,都落了下乘。而郭照不然,她深具蓬勃的朝气和倔强耿烈的风姿,她是一抹元气淋漓、玲珑剔透的绿色。绿是中性色,清幽舒服,怡人悦己。人言女子有三美,干净为大美,修寂为中美,体貌为小美。郭照乃大美也。她聪慧睿智而剔透纯净,深爱曹丕,理解曹丕,非恋爱脑,有大局观,善良但不柔弱,气度如女王,懂得给爱人一片空间,懂得各自的安好便是最好,事事以曹丕的江山社稷为重,又能赋予曹丕打情骂俏的甜蜜与岁月静好的安然,端的是一朵庄容灵秀的解语花,是忧郁而满腔抱负的曹丕所需要的那种女子。

  曹丕年少时,命运实在是飘萍风絮一般。鲜花着锦的日常里其实常有危机,哪怕一个小小的、随机的事件,都有可能令其沦落到不可知的悲惨境遇中。譬如,他两次被曹操下狱的哀凉场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若非郭照知心伴良人,囿于原生家庭阴影的曹丕何以存活下来且心境平和?因之,曹丕称帝后,一心想立郭照为皇后,立郭照所生之子为太子,当郭照怀孕时他喜不自胜,当郭照流产难再孕时他急怒攻心口吐鲜血,对郭照悉心照料,与郭照推心置腹,想让郭照收养曹礼。为了让郭照成为太子母亲,成为皇后,成为百年之后可以与曹丕合葬之人,曹丕不可不谓用心良苦。皇后之位,太子母亲之身份,百年后与帝王合葬之荣耀,是一个帝王能给予一个宠妃的最长的情、最深的爱。

  后来曹丕力排众议立郭照为皇后时说如是说:“朕与皇后共过患难十余载,有偕老之誓。”从“你的眼睛长得太漂亮了”的对元气少女的倾慕,到“凡试,必成”的对真心良人的承诺,到“有偕老之誓”的对挚爱皇后的誓约,曹丕对郭照的爱,始于玉颜姣姣与生机勃勃,陷于志同道合与知情识趣,忠于同甘共苦与不忘初衷。举案齐眉乃题中之意,红袖添香是礼中之情。

  好的婚姻使两人彼此依靠,互为臂膀,一如曹丕与郭照;不好的婚姻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一损俱损,一如曹丕与甄宓。第一部第一集,天朗气清之时,曹丕与郭照惊马初遇,曹丕被郭照的姣姣玉颜与勃勃生机吸引;第六集,战火纷飞之中,曹丕与甄宓邺城初遇,曹丕被甄宓的曼曼清影与一头长发吸引。伊始,曹丕对郭照与甄宓均有好感,但郭照已占上风,因了出场更早,氛围更宜人,美貌之外更有阴郁的曹丕所歆慕的负气含灵。甄宓清冷忧郁的气质与曹丕失意落寞的性情惊人的神似,这也注定了甄宓难以成为曹丕温暖明媚的春天、红袖添香的解语花。更何况,这仅仅是开始。

  在曹植与甄宓之间有了契约后,曹操知道曹植爱甄宓,知道曹丕知道曹植爱甄宓,却把袁熙弃妻甄宓指给曹丕,把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女指给曹植,只为了激起曹植斗志让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父亲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厚此薄彼,无视长子,娇宠幼子。这于雄心勃勃、渴望被爱被认可的曹丕而言,无异于最大的羞辱。曹丕怨曹操的偏心,恨曹植的受宠,可他奈何不了曹操,只能恨曹植,恨曹植的同时对曹植所爱的甄宓也心存芥蒂。这是曹丕与甄宓之间悲剧的源头。

  只是,曹丕心中尚存一丝理性,新婚之夜他承诺会善待甄宓。可不久,曹丕眼见着甄宓弹着念着曹植的诗,又因为刘祯平视甄宓而被发配而误会甄宓,二人由短暂的同病相怜迅速沦为离心离德。窃以为,但凡曹丕愿意弄清真相,他无论如何都可以知晓刘祯被发配一事与甄宓毫无干系,可事实如何,曹丕已然不想知道。曹操压抑自己而偏爱曹植,让曹丕深感奇耻大辱,而甄宓的存在恰恰是这一切的铁证。即便曹丕理智上想要对甄宓好,情感上也早已埋下了怨怼不满的种子。曹丕潜意识里大抵很期许甄宓惹怒自己,自己才好心安理得冷落她。

  更何况,刘祯被发配一事与甄宓有关确是曹丕的误解,可甄宓玉枕内放着曹植写的诗,又每每在曹植遇困境时出言相救,诸如此类,就着实是任何一个丈夫都无法忍受的吧?诚然,我能理解甄宓的情愫。被前夫袁熙抛弃,偶遇曹植这个足以滋润苦涩的生命的知己却又被曹操乱点鸳鸯谱。刚与曹丕成婚的她,一时难以忘却曹植,因之忘情地弹着琴看着曹植的诗。这一幕恰好被曹丕瞥见,引起曹丕的不忿。后来刘祯之事一出,让本就不忿的曹丕从此笃定他与甄宓之间是一个误会而彻底冷落甄宓。被彻底冷落后的甄宓,自然更眷念曹植对她的爱和理解。因之,后来甄宓对曹植的种种言行,更多是出于对知己的感念,未必是她更爱曹植,当然为曹植求情也有不忍兄弟相残的成分在内。

  然而,纵使我情感上可以理解甄宓,理智上却无法认同甄宓。每个人境遇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无论谁都有一个雷区,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切莫去触碰它,否则此人定会与你决一生死。甄宓既然深悉曹丕的雷区,就不该一再去触碰。想要过安生的日子,就该一心一意对曹丕。可惜,甄宓的情感终敌不过理智。须知,曹丕最初对甄宓的好感本就只是那种被一个绝色美女吸引的好感,他与甄宓之间缺少了灵魂深处的契合与思想碰撞的火花,难以成为志同道合、知情识趣的一对璧人,而只能拥有亲人之间的温存。然经以上种种,曹丕对甄宓的好感已然渐渐磨灭,终究他们连相敬如宾都做不到,而只能相敬如冰。直至最后,甄宓为了证明自己和曹植的清白,为了证明曹叡身世的清白,为了曹叡的前程,不得不心甘情愿被曹丕一杯鸩酒赐死。

  婚姻之事并非这个姻那个缘,而是你的温度是否契合我的温度。沸腾也好,温吞也罢,总须温暖方可。郭照于曹丕而言,是一生最温暖明媚的解语花;甄宓于曹丕而言,是一生最彻骨的寒凉。只是,甄宓最后的饮鸩而死,是与郭照毫无干系的。曹丕不是因为爱郭照而恨甄宓,而是因为怨曹操、恨曹植以及甄宓的心系曹植而恨甄宓。即便没有郭照,也还有其他女子。甄宓的原罪以及她情感抵不过理智的特质注定甄宓和曹丕之间只能是悲剧。甚至,倘使没有郭照这般负气含灵、温暖明媚的女子出现在曹丕的生命中,只怕曹丕会如曹叡那般心理扭曲,对甄宓会更狠更无情。

  曹丕恨甄宓与爱郭照没有丝毫关系,可曹叡恨郭照却扎扎实实与爱甄宓有关系。事物总有两面,至情至性的背后也许就是无情。世上的痛苦看似有千万种,本质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不平等。曹丕看着自己被曹操压抑,曹植被曹操偏爱,他感受到了不平等;曹叡看着甄宓和自己被曹丕冷落,郭照和其腹中之子被曹丕宠爱,他也感受到了不平等。甄宓深具“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恬淡心境,曹叡却没有,他有的是曹家代代相传的冷厉多疑。这是最大的讽刺,也是对人性最深刻的剖析。曹叡怨恨父亲对母亲的薄情,可那种被原生家庭伤害后便有意无意地迁怒旁人的特质,他一直都具备,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从曹叡视角来看,我也能理解他心理扭曲后对郭照恩将仇报的行径,即便这种行径天理不容。曹丕恨屋及乌,因冷落甄宓而厌弃曹叡。曹叡自幼缺失父爱,失意落寞,他唯一的心灵港湾唯有相依为命的甄宓一人而已。曹叡深爱母亲甄宓,却眼睁睁看着甄宓被冷落而郭照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亲眼看到曹丕因误以为甄宓害郭照流产而欲一剑刺死甄宓的场景,亲耳听到曹丕心中认定的太子是郭照腹中之子。最后的最后,曹叡更是亲眼看见自己深爱的母亲被父亲一杯鸩酒赐死。

  当司马懿背着刚刚丧母的曹叡前往郭照寝宫时,大雨滂沱,曹叡在司马懿的背上哭着闹着,口内喊着“我要我娘”,其情其景,实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诚然,郭照流产难再孕之后,曹丕会让她收养其他妃嫔的儿子,如曹丕钟爱的曹礼,她的未来是一片春光坦途,她本来可以对曹叡即将被废黜的命运袖手旁观,可识大体顾大局有大爱的她,却还是在曹叡心不甘情不愿跪下喊娘的那一刻义无反顾地拥他入怀,又在曹丕面前逆龙鳞救了他。善良如斯,明事理如斯,曹叡本不该视而不见。然一生被父亲冷落的生母惨死当天,曹叡就得为了不被废黜而跪在父亲的宠妃面前喊一声“娘”,于曹叡而言,又何尝不残忍?

  人一旦有所深爱,常常会呈现出某种跟素日表现脱节的非理性。曹叡无法接受父母是一对怨偶这个残酷事实,他心中的父母应当是伉俪情深的。试想,曹叡毕其一生深爱自己的母亲,又在心底深处想爱自己的父亲,他心中的父母又该是一对璧人,那么就只能是另一个女子用手段迷惑了自己的父亲,以致于父母互相怨怼一生和父亲杀死母亲这样的惨剧应运而生。于是乎,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母兼养母郭照就必然背锅了,郭照最终被曹叡绞杀的悲剧就必定无法避免了。曹叡无法理性对待郭照,他逼死郭照,是发泄自己多年来缺失父爱、处于弱势地位的怨愤,也是弥补父母形象,更有甚者,是对曹丕的报复。

  这世上原本没有哪个孩子注定好或者必定坏。从小到大,旁人给予他的温情会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而旁人给他留下的伤痕也会是他终生的痛楚,甚至导致他去报复别人。曹丕与甄宓终其一生的互相怨怼伤害了曹叡。曹叡只看到曹丕对甄宓的冷落,却看不到甄宓对曹植的牵念,更看不到甄宓与郭照自始至终姐妹情深、守望相助。曹叡认为曹丕对不起甄宓,既然曹丕杀了他最爱的母亲,那么他也要杀了曹丕最爱的妻子。曹叡即位后将自己长久以来积压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伤害了他的曹丕是他终其一生都无力去报复的,因之他就把所有的悲伤与愤怒都施加在了曹丕一生的挚爱郭照身上,即便理智上他深悉郭照对甄宓之死问心无愧,深悉郭照逆龙鳞救他的恩情,深悉郭照多年来对他视如己出。

  曹叡的情感终究也是抵不过理智的。君不见,曹叡为救甄宓徒手挡剑的情景何其感人,曹叡给甄宓买蜜饯的情景又何其温情;甄宓死后,曹叡着女装扮甄宓,让画师画甄宓画像,吃着蜜饯思念甄宓,临死前还让司马懿背着他回甄宓寝宫,诸如此类,种种恋母情结,又何其可叹可怜。一个人内心背负的故事,远比旁人想象的要多。曹叡本也可以是个如玉般温润的孩子,却过早地在命运倾天覆地的风雨里隐去了那份温润。他年幼时就已然遍体鳞伤,默默承受着他早已背负不起的故事,在满目风尘的世路上行走,心理渐渐扭曲,终究逼死了自己的嫡母兼养母,将郭照视为发泄和报复的对象。

  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曹叡比曹丕更不幸。曹丕死在郭照之前,他有生之年赋予了郭照种种幸福,驾鹤西去后郭照被曹叡折磨数年乃至最后被绞杀的种种情景,他不曾看到,也就无所谓揪心。反观曹叡,小小年纪就目睹甄宓被冷落多年乃至最后被曹丕一杯鸩酒赐死的种种情景,甄宓逝后,他没有了最爱,只剩最恨,恨郭照成为他唯一的“深情”。曹丕的一生,爱比恨更多,曹叡则反之。爱一个人如沐春风,恨一个人自我消磨。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曹叡可以做一朵花。既有资格绽放只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能够迎接来自他人真诚的欣赏。被真心喜爱他的人轻轻采撷,又在那人的掌心悄然枯萎。不必忍受身为豪门长子却被厌弃的屈辱,不会因父亲赐死母亲而迁怒有恩于自己的人。实际上,曹叡一直承受的一切,都不应该属于一个孩子。

  命运从不温文尔雅、脉脉含情,从不格外眷顾某个人。无论是冤冤相报的曹丕与曹叡,还是睿智善良却最无辜的郭照,抑或是命运不得自主的甄宓,终究都是个个看来皆是悲。尘世于人的束缚是人生本相,清安与解脱是如此困难。众生皆苦。倘若观者每一次回顾,都能唤醒人性的良知,那也算没白看,因为生命仅有一次。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