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重读李商隐

发布于:2014-07-18 16:4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风月薄醉

  最早知道李商隐是听中学老师讲“春蚕到死丝方尽”,后来年纪稍长,读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时,惊为天句,写在日记中存念。一直喜欢到现在的还是《夜雨寄北》,通解是怀人之作:“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被怀之人的发问和怀人之人的作答,后两句是怀人之人的自问和遥想:“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道固定的时间;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塘。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彻夜欢谈,共同剪去“老掉的烛花”;向你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重读商隐,我忽然生出新的感悟。其实中国古代男人多喜欢摆架子、好面子,特别是因为好面子,所以谈论感情多隐讳曲折,在诗文中常表现出:明明是自己在想人家,却偏要站在被想之人的立足点,替人立言。商隐这首诗恐怕也难脱流俗。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至少可以有三种解读。

  其一是上面讲到的流行的通解,前两句作答,后两句怀想,此是认为诗人彼时以自己所处之地为构思的切入点,即诗人当时处在巴山夜雨中,写就此诗。

  其二通篇都是替被想之人立言,站在被想之人的角度抒情,言彼人怎样地想念诗人,那么,通篇就是彼人的自言自语:我问你的归期(解问君当成是君问的倒装),你说自己也没法确定准确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欢聚,剪烛夜谈,叙说你在巴山夜雨时的心情和情境呢。这是以揣度被想之人的心境为构思切入点,写就此诗。

  其三通篇都是诗人的自语,但是不以诗人彼时自己的所处之地为构思立足点,而是模拟被想之人所处境地时的心情,即被想之人当时处在巴山夜雨中,进行揣度抒情:你问我归期,我没法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和你共聚,燃烛夜话,听你讲述我写作此诗时,你当时所处巴山夜雨时的情境和心情呢。

  可能有人会说,诗题比较明白地约束了题旨的向度,呵呵,了解写作的人都知道诗题在诗创作中最好杜撰,且扑朔迷离。另,同好其实听了小可解读,一定又意会到还可以再有一种新解,也很有情趣。兹不赘述。

  再者,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替商隐改诗,这首诗稍改一字,就会另有境界,只将第一句改为:“问我归期未有期”,通篇诗意明确,再无歧意,而且直截了当,表达有力,且丝毫不破坏通篇意境。但是倘只有一解,我等也就不会费心力去细读了吧,谜一样迷人的唐诗!一恋唐诗魅惑生,无论是幻觉还是实感,都触动人情不自禁想要脱口相问:我们何当共剪西窗烛呢?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