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慈母手中线(琴瑟杯)

发布于:2015-03-19 10:0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唐宋文化传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诗讴歌了伟大的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衣”与“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写人的动作和意态,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针线活,这是从前农家最普通的场景,祖母、母亲补衣之镜头是最寻常的画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许多百姓人家的生活常态。

  想起了拧线砣。哪家祖母没有一个拧线砣?哪位母亲没有补过衣裳呢?

  农家妇女秋冬季节经常坐在门口用拧线砣纺棉线。

  线砣一般是几个铜钱托底,一根筷子粗细的线杆。大集体时候,拾棉花,妇女就会装一点、藏一点、攥一点回来。然后要拣棉花,去除杂质,接着摘去棉籽,晒松软成棉团,搓成棉条,拧出线头,固定在线砣底部。一拧一回,线砣旋转,把线细细地往下均匀地拉拽,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线杆上,线的成品就出来了。

  她们用线砣纺的少量的线是用来缝缝补补的,其实缝缝补补的线也很少用它做,用的最好最多的是纳鞋底,因为纳鞋底要用结实又粗的棉线。砣在她们手中的时候,那棉花条就像快乐地舞蹈似的一个劲地吐出均匀的棉线。拧线看似简单,可是用起来没有经验是拧不好的。记得小时候也会拿大人的线砣和一根整理好的棉花条学着拧,从棉花条的一端揪出一个细细的线头然后学着大人的样子在腿上搓,结果纺出的线疙疙瘩瘩,或者头断掉了,我们赶忙丢下跑开。

  泗阳话中有“拧细线”,意思是认真地慢慢地处理某事。拧线是细活,水平有高低,主要是均匀、速度、产量几个指标。闲聊的时候、集体开会的时候,妇女们总是在拧线、纳鞋底。

  从前看成了对象,媒人就从男方那里取来鞋样,女方就是做两双鞋送给对方,亲事就算成啦。

  布鞋就是所谓“千层底”。零星破旧碎布,打上糨糊,层层铺开、码摞、粘贴,晒干、依鞋样剪裁,几层加厚,白布蒙盖,就能开始纳鞋底了。夜晚,灯光下,家家的奶奶、母亲给儿女纳鞋底、绱鞋、缝补、拧线。

  纺线与无数的母亲相关。《铁道游击队》里芳林嫂就是在院子门口边纳鞋底边放哨。现在,在许多老区的旅游景点,手工布鞋还是很热销的产品。

  纺线与生活联系密切。手工与织机一直并存,中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

  纺线的技术革新同泗阳相关。卢廷阑,人称泗阳“黄道婆”,织机改进者。明代洪武年间她南下历苏杭,足迹遍江浙,去传授改进织机技术——能以十指替代十个纺织技工。

  线的源头在泗阳。泗阳棉花原种场是国家级良种培育基地。一个一个良种,一代一代良种,它们顽强自信、生动蓬勃地扎根在宏阔的长江流域上。金风乍起,荷花飘香,半个中国便覆盖着茫茫雪原一般的泗阳棉花。

  与线有缘,泗阳绢纺厂是知名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绢纺落户泗阳,有王集缫丝厂等配套企业,泗阳很多地方种桑养蚕。

  我牵挂一根线,对纺织企业有特殊感情。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六年,我在江南张家港一纺织集团办公室工作三年,经常到车间陪客人巡视,纺织企业员工比较辛苦,车间粉尘多,女工们戴着口罩,手操作非常快。

  老婆喜欢网购。今年春节前,老婆在琴瑟京东官方旗舰店买了一套“琴瑟”牌四件套家纺,光亮,鲜艳,感觉舒服。老婆说:不困都想在床上躺着。我说,手感舒服,贴身暖和柔和;这家纺名字起得也好,记得男女结婚洞房门上横批都是“琴瑟和谐”,喜庆,吉祥。

  母亲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实际旧的也能补补用。以前哪家没有针线笸箩?针头线脑,顶针,纽扣,破布一箩筐。

  现在,很难找到笸箩了,但是针线盒子还在,商场里有现成的针线盒子,内有配套的各色棉线,订个纽扣,还需要针线。

  “织补”技术成为时尚,从衣服本身取下丝缕,然后用织布技术缝补衣服破损处,价格高昂,当然也是好的布料才需要织补。

  时代在推进,社会在发展,普天下母亲的心依旧,对儿女的爱依旧。母亲七十多岁了,几年前,忽然迷上“十字绣”,因为信基督教,绣了耶稣图摆在自己房间里;因为大哥属马,绣了一幅奔马图给大哥家,绣了一朵花给我们。还给各家每个人做一双鞋垫。针线活,是她对过去生活的回味,是她对信仰的执着,也是她对儿孙的呵护。

  梁间乳燕正啼饥,院里雏鸡乱啄泥。

  慈母拈针门口坐,阳光作线补儿衣。

  ——刘家魁《乡村素描》

  读到当代著名诗人刘家魁的旧体诗《乡村素描》,十分感动。

  田家家常风景,安静,祥和,亲切;然而,就在这极其寻常的背景下诗人猛地推出慈母补衣的特写镜头,细致描画慈母拈针引线的情态,原来慈母牵引的是“光线”——阳光之线。“三春之晖”极其形象地化成绵长的、连着太阳、连着母亲心头的“光线”。诗人用最精准、最浪漫的想像化平淡为神奇,从而牵引出人世间最浓烈、最伟大的母爱,由衷地为之歌唱,让天底下所有的游子刻骨铭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有人说,无论你走多远,你就像天上的风筝,有一根线,牵系在母亲手里。家乡也是母亲。

通联:江苏省泗阳县众兴镇东方名苑22幢一单元202室邮编223700
邮箱:tblijun3333@163.com
电话:13951297160
QQ:2512689533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