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发布于:2025-08-05 10:2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莫知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是我最喜欢《人生》里面的一段话,初读《人生》我正如花一样的年纪,喜欢归喜欢,却终究如隔岸观火,未能真切体味其字里行间那份沉甸甸的命运之重与抉择之痛,而今人到而立之年,生命的年轮上已刻下几道或深或浅的辙痕,再翻开路遥的《人生》,这段话竟如一面澄澈的湖,猛然映照出自己也曾走过的歧路与迷途,又如一记洪钟,当头棒喝,醍醐灌顶。高加林那跌宕起伏、令人叹息的命运,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成了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
 
  还是从那个阴云密布的夜晚说起吧,高加林从公社开完教师会从村前的小河淌水回到家,一生不吭,对父母的关心也有些不耐烦,他刚刚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职位,像一只翅膀未硬的鸟被从半空打落,下一步不知道该往哪里飞。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摆脱不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没考上大学,当民办教师至少对未来的人生还感到有些希望,如今被人顶替,他仿佛看到自己未来已经被困锁在这片黄土地里,再难伸展。
 
  高加林不想认命,但家里快揭不开锅了,为了生计,不得不听母亲的话,提着一篮子蒸馍去城里卖,他自始至终迈不出吆喝的那一道坎,他的自尊心在城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在绝望中低下了头,却意外看见巧珍那怯生生的眼睛。巧珍的心意像一汪山泉,澄澈而无声地流淌,渐渐漫过他干涸的心田。巧珍的爱朴实无华,如同黄土本身,在深夜里默默守候,在田垄上无声跟随。她帮他卖馒头,给他买烟递水,给他送饭擦药,笨拙又真诚地表达着爱意。在巧珍热烈的爱情攻势下,高加林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了对生活的热情。巧珍的爱情也是他对土地重新唤起一种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命运的风向又一次骤转,高加林外出当兵很多年的二爸从外地专业到当地当了地区劳动局长,高明楼和马占胜因为害怕高加林给他二爸告状,他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当教师顶替了高加林,又为高加林在城里谋了一份更好的差事,高加林终于再次踏入了县城,穿上了挺括的干部服,当上了人人艳羡的记者。城市在他眼前铺展开一片光鲜的图景,他如同重新鼓满风的帆,笔下的文章在报纸上绽放光彩,也收获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青睐。这城市生活像一颗诱人的糖,甜蜜地融化在舌尖,让他几乎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他回望巧珍,她那带着泥土气息的深情,竟像一件不合时宜的旧衣裳,成了他迈向“光明前程”的羁绊。
 
  在县城那座小桥边,高加林最终艰难地开了口。他觉得自己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他忐忑不安地给巧珍表明了心意,巧珍没哭没闹,只是那双盛满星光的眼睛瞬间黯淡了,像熄灭的灯盏。她默默掏出那块红头巾,那是高加林第一次进城时,用微薄的工资给她买的唯一礼物,轻轻塞进他手里。那方头巾鲜亮柔软,是她压在箱底的珍爱,如今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手心发颤。巧珍转身离去的背影,在夕阳里一点点变小,最后消失在土路的尽头,也仿佛带走了高加林生命里最温润、最厚实的一部分根基。
 
  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后来被举报,因为农民的身份无法与黄亚萍继续生活在一起,而他曾经爱过的巧珍也已经嫁做他人妇了,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高家村。他感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一般,孤零零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他像一头受伤的困兽,无处可逃。可这一切怨谁呢,他想来想去,他的悲剧还是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先抛弃了生活的原则,才落了今天这么个下场。他灰溜溜地回到村里,以为乡亲们会看不起他,厌弃他,但村民们看他他回来反而都很真诚地安慰他,德顺爷爷还专门在半路上等他、开解他,让他不要灰心,对他说一个男子汉不要怕摔跤,怕的是摔倒了不敢爬起来。高加林听着德顺爷爷说着巧珍如何为他谋生路,他跪倒在德顺老汉面前,额头深深抵着生养他的黄土地。也许此时他才真正明白德顺爷爷的话: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都不会有。
 
  人到中年,回望来路,方知“紧要几步”的分量。我现在回望来时走过的路,也会一阵一阵心生遗憾,只可惜那时年轻,我还无法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正确的选择,我想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
 
  路遥的《人生》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高加林崎岖的命运,更在提醒着每一个后来者: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当行至那些决定性的岔道口,务必心怀敬畏,擦亮双眼,既要看清远方的诱惑,更要紧握手中已有的珍贵,掂量好每一步的重量。因为有些路,一旦踏错,纵然能挣扎着爬起,那失去的时光、错过的真情与心灵的烙印,将会成为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这或许就是路遥的《人生》穿越时空,给予我们最深沉也最永恒的启示吧。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