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父亲和书(彥文杯)

发布于:2025-03-08 08:4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郭在国中
  周末回家,看到父亲脸部浮肿,吃惊之余赶紧问是怎么回事。父亲回答:“没事!”母亲补充:“这都好多了,前几天肿得才厉害。”感冒?牙疼?不小心碰的?统统被父亲否定。“我好好的,哪里都没毛病!”父亲扔下一句话走了。母亲又补充一句:“看书看的!”
 
  我不仅笑道:“看书能看成这样?”母亲解释:“你拿来的那些报纸上的字太小了,你爸戴着老花镜都要趴到跟前看,时间长了脸就肿了。”我不敢相信母亲的推断,但父亲极爱看书确实是真的。
 
  我曾将学校废弃了十几年的文史类报纸带回家,让父亲当抽旱烟的纸用。父亲说过,年代越久远的报纸做抽烟纸才好,抽起来感觉比较绵,不像现在的报纸,有很多彩绘,抽起来辣口。我带去的报纸比较多,父亲高兴地把这些报纸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闲下来就戴着那副瘸了腿并且度数低的老花镜仔细地看,边看边讲给母亲听,有时会发表一些议论。多年的报纸了,父亲看到一些时政要闻后评论得津津有味,看到一些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的故事不免愤愤然。从这个层面看,父亲一直是个愤青,我多次安慰也没有效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父亲有时摆出这样一副神态。看完的报纸,或裁做抽烟纸,或当厕所手纸,或生火用。有时一张报纸没有看完,被母亲随手生火用了,父亲会念叨好几天,遗憾故事没看完,不知结局如何?
 
  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那时候念书还是半工半读,一边给家里干活,一边抽空去学校念书。我觉得父亲四年级的阅读水平比今天有些高中学生水平都高。小时候,家里有几本文言类的线装书,据说都是从我奶奶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姥爷)那里拿来的。因为太姥爷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家里藏书很多。太姥爷作为当时的秀才,身兼私塾先生、郎中、阴阳等职,所以藏书种类也五花八门。受家庭影响,没上过学的奶奶也识得一些字,每次她回娘家都要带回几本书让几个爹爹看。在我的印象中,家里那几本书父亲看得烂熟,他有时把看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姐姐听,有时讲给外人听。我们听得上瘾,到了关键处,父亲便神秘兮兮地卖关子,让我们自己去读。我们当然是读不懂的,那些宣纸类的线装书都比较陈旧,软软的纸张,内容深奥,艰涩难懂。后来那些书都遗失了,到现在父亲提起那些书还在哀叹惋惜,更令父亲哀叹惋惜的是从我大爹家遗失的那些书。
 
  大爹是个药罐子,所以作为武师的太爷爷为了强健他的体魄,教给了他一些功夫,据说这些功夫对付一两个人还是绰绰有余,当父亲讲大爹用一根鞭子打得金氏家族好几个人不能近身的传说时,听得我们热血沸腾。太姥爷也给了大爹一些医书,并教他学会了针灸,后来大大根据这些医书给人看病,还把针灸教给了一个绰号为“坏胳膊”的徒弟,这个徒弟现在还给人针灸看病。大爹的功夫我没有见过,因为他在我七岁时就过世了;大爹的医药书我也没见过,因为被他的儿子贱卖了。父亲说大爹把这些书藏得很隐蔽,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包括他的三个不成才的儿子(不是担心儿子们看到,而是担心他们把书当废纸扔掉)。大爹过世后,他那个在当时被称为“二流子”的二儿子把这些珍贵的药书,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当时村上一个默默无闻的赤脚医生。后来这位赤脚医生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医,他的诊所里人满为患,即使这位中医隐姓埋名到兰州也是如此。只是现在他年事已高,每周挂号看病三天,一天看十人左右,据说要挂他的号往往得等到一月以后。
 
  父亲说起这段历史总是悲愤,提起我那个二哥更是悲愤,有时看到我那个已经六十岁的二哥不免要说道说道这件事,我二哥不置可否,只是嗤嗤地笑。
 
  父亲用他四年级的水平把我教到六年级毕业,初中的ABC和XYZ父亲已不认识,他也不再教我,只是常提醒我好好学习,多读书。空闲之余,父亲总抱着各种书翻看,偶有心得,也会跟我谈谈,偶有不懂或是不识,也会跟我问问,一本珍藏版的《四角号码字典》是他忠实的助手。
 
  家里有几块地在铁路旁边,父亲下地干活总会在铁路两边“搜索”乘客扔掉的报纸或杂书,在田间劳作之余,他就坐在地埂上看得津津有味。一次父亲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张被当做厕纸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纸页,很开心地对我说:“你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写得真贴近我们的生活!”原来是一篇课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一文,文章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也是作为父亲的司马光写的一篇家训,处处提醒儿子应该崇尚节俭。这使克勤克俭惯了的父亲深受感动,他根据这篇文章跟我讲了很多的道理,并把文中一些好的语言用笔画出来。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这张纸在父亲衣袋里装了好些日子,有时间他就拿出来仔细地看,仿佛在品一壶老酒。
 
  现在父亲视力大不如前,如开头所说,看书刊报纸都要戴着老花镜才行,姐姐新配的老花镜他舍不得戴。家里的电视基本上是摆设,只有周末我们带孩子回家才打开看看。在我们寒暄过后父亲又会坐在沙发上,或坐在院子里,仍旧戴着那副瘸了腿的老花镜认真地看书。
 
  父亲好读的习惯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我的儿子,在这方面,我是非常欣慰的。父亲是一个纯朴的农民,他不仅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还以一个农民仅有的知识教会了我怎样读书学习,教会了我坚韧、顽强、勇敢、勤劳、节俭……这一切,我觉得都归功于父亲平时的好读。
 
  今天,我看到一些年轻人身着华丽的衣服,搭配却那么庸俗;吃着美味佳肴,却在抱怨不合胃口;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却无所事事;读着各类圣贤哲理,眼神却空洞迷惘……我忽然庆幸起来,庆幸父亲的言传身教,庆幸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庆幸在少年时期父亲没有溺爱我,庆幸在青春时期我能静下心来学习,庆幸我年轻时遇到的各种磨难……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