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背影》背后的背影

发布于:2021-06-09 20:5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王立场
 
  一、再见《背影》
 
  记得上中学时就学过朱自清的《背影》,那时觉得它文字平淡、语句啰嗦,毫无经典可言,更无震撼之感,只学会了几个生字,就囫囵吞枣草草而过了。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几年后,我有机会再次与《背影》邂逅。这一次重温经典,它打开了我多年封闭的情感,在我平静的心湖荡起了狂风暴雨般的涟漪,而且久久不能平息。
 
  那是我在小学任教16年之后,有幸到一所中学助教,而且就教初中语文。那天备课时突然就看到了久违的《背影》。由于是新手讲新课,每一节课我都不敢怠慢,轻轻翻开课本,细心地研读起来……这一读就无法释怀,感动得我几次泪眼模糊,不得不摘下眼镜擦干泪水,否则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情的文字就无法入眼。
 
  也许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情感变得脆弱,也许是做教师对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是我二十三岁就丧父不得不承担养家重担的艰辛……总之这次重温经典让我如获至宝相见恨晚。在课堂上,没等我分析,不需我联想,我只是深情地朗读了一遍课文,我就双泪纵横,哽咽难抑了。当我转身平静心情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唏嘘。这些花季少年,许是被我的朗读打动了,许是被朱老先生的文字打动了,也许是被文中那深沉的父子之爱打动了,总之课堂沉浸在一片动情与伤感中,我们师生与《背影》产生了共鸣。
 
  后来,我用《背影》在我儿子的班级给全校上了一节公开课,面对儿子的同学,我想起了我早亡的父亲,想起父亲病重期间还惦记着清贫如洗的家,惦记着三个在外地求学的儿女,惦记着手残的母亲、智残的三弟,甚至他曾幻想等我结婚有了儿子他也会帮我照看的事情……父亲是心脏病突发提前没有一点预兆地走了,没有和我见上最后一面,没有和我说上一句话。当我从听课的外地匆匆赶回时,他已经紧闭双眼躺在门板上一动不动了,他对我的一切都不闻不问了。这节课上,我痛哭流涕,学生们也泪痕满面,不少听课的教师也纷纷擦起了眼睛。下课时,大家都一言不发,默默地走出教室。
 
  二、品读《背影》
 
  是什么打动了我,打动了我的学生,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是朱先生朴实的文字,是朱先生深沉的叙述,是朱先生细腻的心灵,是朱先生厚重的父爱,还是朱先生对父辈艰辛的理解与无奈,对父爱无以回报的惆怅和痛悔?我深深地自责,为什么23岁之前我没有读懂我的父爱,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那时候,我总想着多玩一会儿,多与朋友喝几场小酒,多陪女友看几场电影,对在地里劳作的父亲,对病榻上休息的父亲,对唠叨啰嗦的父亲,对总是吩咐我干这干那的父亲,对总想教我做活的父亲不理不睬,甚至心存怨恨。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我不听话,我们父子之间爆发的两次激烈的争吵,每次都是我摔门而出,去找朋友喝酒诉苦,把套好牛车等我帮他犁地的父亲晒在了一边。母亲在一旁无奈地以泪洗面,父亲不住地唉声叹气的场景至今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消去。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对父亲抱以深深地痛悔,可是悔之晚矣,悔之无用,只能等我百年之后到九泉之下再向父亲当面道歉了。
 
  三、我与背影
 
  有了儿子之后,我对父爱理解得更深了。我总觉得儿子不自立、不自强、不学习、不听话,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老实、上进、乖巧、听话,所以言语之中饱含严厉与不满,行动之中颇多约束与管教。我怪他成绩不好,我怪他不做家务,我怪他总是想着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我怪他只考上一所专科大学,我怪他总是花钱买一些没用的东西,我怪他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我不愿与儿子对视,我不愿与儿子交谈,但我绝不是不关心他,我更多地是默默地关注他的背影,带着一种责怪的心情,带着一种无奈的表情。关注他读书写作业的背影,关注他与朋友玩乐的背影,关注他离家上学的背影,甚至关注他熟睡时无拘的背影……我常在心里默想,儿子会不会就是年轻时的我,只有将来长大了才会读懂父母之爱,只有将来父母不在了,才能想起父辈的背影?
 
  再有几天儿子就23岁了,放假在家休闲,眼睛除了电视、电脑,就是盯着手里的手机,除了吃饭不会多看我们一眼。那天,我实在憋不住了,当着儿子的面对妻说:“我像儿子这么大时,父亲已经去世了,我已经担当起养家的责任了。”没想到儿子听见了,回了一句:“你们可别吓我啊!”
 
  我无语。
 
  四、感谢《背影》
 
  我共教中学6年,也就是说《背影》教过四次,每一次都激动万分,每一次都感慨颇多,还曾经想写一篇叫做《〈背影〉中的四》的论文,想说说朱自清看见父亲的四次背影,说说朱自清的四次流泪,说说朱自清父亲临别时说的四句话,终因懒惰,再加上后来离开中学又回到小学教学,至今没有成文。
 
  我感觉离开父亲越久,我对父亲感念越深。父亲为了生活,从山东闯到东北;父亲四处逃荒、父亲吃苦耐劳、父亲勤俭持家、父亲忍辱负重……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身上、流在我的血里。我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品读《背影》;我后悔,父亲健在时没有好好“咀嚼”父亲;我后悔,现在才懂得人生如列车,身边的人只能陪我们一时不会陪我们一世。人的长大是需要某种契机的,父亲的病故,让我突然之间一夜长大。儿子这辈人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不需要养家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物资发达的时代,我不奢望儿子能读懂《背影》,因为他还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我不责怪儿子不理解父母,因为他没有品尝过人生的风雨。但我深深地知道,将来某一天,儿子这一代人一定会读懂朱自清的《背影》的,也会读懂父亲的背影的,更会读懂社会这个大家庭的背影的……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