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瓷艺万像

发布于:2025-02-13 10:2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如影随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花乡不在大,有瓷艺馆就行。
        杨氏瓷艺馆的主人叫杨方金,自幼喜欢古董,十几岁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在攒下一些钱后,就开餐馆,用赚来的钱搞收藏。这一发不可收,在收藏古董的过程中,结交各色人等,能办成一般人办不了的事。帮助别人自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他利用这些资源收集藏品三万多件,目前展馆展出300多件,涉及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流连其中,聆听每一件都在述说自身不同的经历,既有名人轶事,也有凡人生活;有官场官爵,又有民间传说。往返其间,看世间万象,享美好祝愿,悟人生哲思。
                           

 一、名人篇

 
故事一:文王访贤

        明崇祯(1628--1644)青花人物故事图胆甁,此瓶造型优美,甁身呈流线型,瓶颈细长,腹部圆润饱满,圈足,瓶底落款双圈“大明崇祯年美制”。
        瓶上装饰丰富,颈部有几何图案,腹部绘有“文王访贤”场景,边缘还有花卉枝叶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商纣王时政治腐败,周文王决心推翻其统治,于是广纳贤才。他听闻姜子牙才能出众,便亲自前往渭水边拜访。姜子牙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深入交谈后,文王更认为姜子牙是难得的贤才,于是邀请其出山相助。姜子牙答应,后辅佐文王父子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此陈设瓶瓷艺水平高超,文化内涵深厚,青花绘制“文王访贤”这一典故,展现出周文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德,表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为历代帝王所喜欢。

故事二:孔明碗
         
        元(1271—1368)龙泉窑粉青釉孔明碗,此碗中间暗刻宣草纹,外壁暗刻莲瓣纹。完美无瑕。落款:“使司帅府公用”。使司帅府是元朝管理宁波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韩国博物馆有二件同底款完整器。据考证,1976年,6个韩国渔民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韩国政府调来海军打捞,捞出22040件瓷器、800万枚铜钱,1017根上等紫檀木等。这其中物件显示,这艘船正是从宁波出发,前往日本。此孔明碗系其中一件,是见证元代龙泉窑烧造官府用瓷的重要珍品。
        孔明碗的传说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迷惑司马懿,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饭碗。这种碗看似容量很大,但实际上内部有夹层,只能盛放少量的食物,以此来迷惑司马懿的探子,让他们误以为诸葛亮的身体状况良好。这种碗后来被称为“诸葛碗”或“孔明碗”。据说司马懿因此物杀了前后两批探子。

故事三:书法“二王”

        清康熙(1662—1722)青花人物诗纹笔筒,此笔筒圈足,玉壁底。青花色泽温润。绘画人物是“王献之跪拜父亲王羲之”诗写的是父亲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王献之自幼跟父亲习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秘诀,王羲之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作为书圣之子,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书法史上,父子二人并称“二王”。可见书法水准之高。
                         

二、官场篇

 故事一:四爪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龙在古代中国是皇权的象征,四爪龙通常用于亲王等贵族阶层,彰显出使用者的尊贵身份和较高地位。
         元(1271—1368)青花龙纹梅甁,此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釉色莹润,整体线条优美流畅,造型端庄典雅,体现了元代瓷器造型的独特风格和审美取向。其肩部丰满,向下逐渐收束,至底部形成小巧的圈足,这种造型既稳重又不失灵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瓶身以青花绘制精美图案主体纹饰是一条四爪龙。龙身矫健,蜿蜒盘旋,龙鳞刻画细致入微,龙须飘动,龙爪道劲有力,仿佛在云海中穿梭翻腾,极具动感和神韵,展现了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对龙这一形象的深刻理解与生动表现。
        除龙纹外,瓶身还饰有云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这些纹饰绘制精细,布局疏密有致,富有层次感。云纹形态各异,轻盈飘逸,与龙纹相互映衬,烘托出龙的威严与神秘;海水纹则波涛汹涌,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动感和生机。
 
故事二:翼龙

         明隆庆(1567—1572)青花花卉翼龙纹将军罐,此罐身绘有翼龙,是指有翼的龙,也被称为“应龙”或“翼龙”,是尊贵的神话生物。在瓷器的装饰艺术中,龙的形象经常被措绘,其中一种特殊的龙形象就是翼龙,即长有翅膀的龙。这种形象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并在《山海经》和《史记》中有记载。
        翼龙在古代文献中被描述为具有神奇的能力,如蓄水和呼风唤雨,它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帮助大禹治理洪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翼龙逐渐成为封建皇权的象征,常出现在皇家御用的龙纹器皿中。青花花卉翼龙纹将军罐盖子上写着阿拉伯纹,意是赠送给哈利,是作为国礼赠送物,可见其珍贵程度。
故事三:“太师”“少保”

         清(1616—1912)青花太师少保图嫁妆甁是一对,一个叫“太师”,一个叫“少保”,也叫掉瓶,是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流行的一种瓷器。它得名于瓶身上通常绘制的“太师”“少保”图案。
        “太师”和“少保”是古代的官职名,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太师”:商周时期就有设置,是辅佐国君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地位极为尊崇。
        “少保”:最初是作为太保的副职出现,主要职责是保护太子的安全和教导太子。 “太师”“少保”常被用在传统吉祥  图案中,通常由一大一小两只狮子组成,大狮子代表太师,小狮子代表少保,象征着位高权重、富贵吉祥。以表达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向往与追求。
                                                                     

 三、民间篇

                     
 故事一:三娘教子
         清(1616—1912)青花釉里红三娘教子故事图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规整,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青花釉里红色泽温润。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瓶身绘图“三娘教子”:薛家只剩下了三娘和小儿子倚哥,倚哥并不是三娘的亲生儿子,然而三娘却含辛茹苦织布,养育倚哥。倚哥在学堂被同学欺侮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不认三娘为母,三娘立断机布,以示决绝。经老佣薛宝解劝,倚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跪求三娘原谅,并发愤读书。苦尽甘来,倚哥得中状元。好事成双,其夫薛广也取得功名回家团圆。
        “三娘教子”不仅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传统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母爱、教育和品德培养的经典案例。一方面,三娘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时,三娘不仅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其精神世界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学会了朴实、勤劳、真诚和善良等优秀品质,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传达了母亲养育子女成人的艰辛和不易,强调做人不能只图眼前,相信付出终会有回报。

 故事二:《昙花记》

         明崇祯(1628—1644)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此碗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桢拾贰年仲秋月吉立。”
山水人物图绘画,鲜丽明快的青花色调,制作精致,为崇桢民窑青花瓷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桢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明朝屠隆创作的传奇剧本《昙花记》,叙述了唐朝定兴王木清泰受僧道点化,弃家访道,历经诸多考验磨难,遍游地狱、天堂、蓬莱和西方乐土等,回家后不久,在县花盛开时被引渡到西方乐土,他的妻子在家修炼,后来也得到超升。
        该剧以宣扬佛禅信仰为宗旨,借助因果报应思想对世人进行外在约束,并通过禅净思想加强士人内在修持,体现出晚明士人为挽救世风所做出的努力,其思想与内涵远超出了宗教范围。

故事三:八仙

         明(1368--1398)龙泉窑淡青釉梅甁瓶口为八方口,带有飞青,颈短方形,肩部丰满,瓶身有飞青,前部开窗菊花纹,中部开窗八仙纹,下部开窗花卉纹,底为八方足。
        瓶身的八位神仙分别是:蓬头辑髯、相貌奇特、济世救人的铁拐李,袒胸露乳、手持芭蕉扇、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汉钟离,倒骑毛驴、日行万里、拥有渔鼓的张果老,身背“纯阳”、风度翩翩、辟邪驱魔的吕洞宾,手持荷花、美丽灵秀、温柔善良的何仙姑,身着蓝衫、手持花篮、广通神明的蓝采和,气质高雅、擅吹“紫金”、能使万物生灵的韩湘子,头戴纱帽、身穿红袍官服、手持玉板、能辟邪驱鬼的曹国舅。
        八仙分别象征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代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体现了道教的平等观念。
                         

四、功用篇

 
作用一:置物

        缸大多放粮盛水,在古代也被用作书房放置书画卷轴等物品,故而得名“卷缸”。  清(1616—1912)哥釉卷缸和宜钧釉卷缸是较为珍稀的藏品。
清哥釉卷缸,呈圆简状,口沿平且平整,腹部圆润饱满,底部稍收,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具有古朴典雅的气质,此缸以米白色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开片钥具,纹路清晰可见,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
        哥釉起源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宋代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开片和釉色闻名于世,备受推崇。后世对哥釉的烧制工艺不断传承和发展,明清时期,哥釉瓷器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在造型和装饰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宜钧釉卷缸呈圆筒形,口大底小,造型古朴。釉色窑变深蓝,深浅不一有层次,似自然流淌,颇具神秘感。
        宜钧釉起源于明清时期,当时的陶瓷工匠们在继承传统钩釉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原料和烧制技术,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宜钓釉。这种釉色在江南地区较为流行,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当时陶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此卷缸便是这一时期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见证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和演变。
                         
作用二:净手

        清(1616—1912)青花花卉纹婴戏图玉壶春甁,此瓶造型由唐代寺院净水瓶演变而来,口为撇口,细颈绘画如意纹,垂腹,圈足。瓶身绘画“婴戏图”。
        多子多福在传统文化中,婴戏图寓意着多子多福。古代社会重视家族的繁衍,人们希望通过在生活器具上绘制婴戏图来表达对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的美好期盼。
        吉祥美好婴戏图所展现出的欢乐、和谐氛围,象征着生活的美满和幸福。它代表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总之,婴戏图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生活美好愿景的载体,展现了此瓶陈设有意义的文化艺术追求。
                       
作用三:静心
 
        清(1616—1912)青花山水人物纹铺首甁,此瓶身上的山水人物画,就像把幅美丽的画卷搬到了瓶子上。铺首灵气,山峦起伏,水流潺潺,人物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置身于画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此图案为“渔樵耕读”:我国农耕社会的四业,渔樵耕读,渔就是捕鱼,樵就是打柴,耕就是种田,读就是读书,这就是当时老百姓基本生活方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四种谋生的生计。
        渔樵耕读的典故在封建社会,皇帝能做到让渔者有其泽,樵者有其山林,耕者有其田,读者有其书,就是明君。
        渔樵耕读提醒了后世,要以耕读作为立家之本,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有出头之日,这一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展至今仍警醒着领导者,要让百姓有生计,有收入来源才能民安,普通人要勤奋努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五、祝福篇

                 
祝愿一:安居乐业   锦上添花
 
        清(1616—1912)青花/山水人物图卷缸和花卉锦鸡纹卷缸是一对摆件。
        青花山水人物图卷缸的形状为圆形,口部圆宽大,缸体圆润饱满,圈足底部稍微窄。这种设计使得瓷缸看起来稳重且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卷缸属于文房用来装画。瓷身整体绘画满工,立体感墨分五色,可见画里的人物像是渔民在岸边上捕鱼。反映了山水间的树木和房屋展示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居住场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的宁静生活往往与“安居乐业”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辛勤劳作,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缸上的山水人物图案,不仅在绘画技艺上有较高的水准,而且在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青花花卉锦鸡纹卷缸形状圆形,口部圆大,缸体饱满,圈足底部稍微窄。这种设计使得卷缸看起来稳重且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卷缸属于文房用来装画。其本身的白釉质地优良,造型美观,就如同“锦”而上面用青花颜料绘制的精美花卉、锦鸡等图案,就像是在“锦”上添的花,这些图案让卷缸更加美观,艺术价值更高。
        从工艺角度讲,绘制这些图案需要高超的技艺,在已经很出色的瓷缸上增添这些图案,就是“锦上添花”使卷缸从一件普通的容器变成了珍贵的艺术品。
                   
祝愿二:福绿寿禧
 
        明嘉靖(1522—1566)素彩云鹤嘴叼桃纹葫芦甁,瓶身呈葫芦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有一个收腰设计。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多子多福和福禄。落款双圈“大明嘉靖年制”。
        瓶口较小且圆润,瓶身逐渐向下扩展,整体给人一种圆润、饱满的感觉。此瓶以白色为底色,上面用黑色绘画和绿色进行绘画装饰。这种白绿相间的配色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瓶身上绘有仙鹤图案,仙鹤身姿优美,翅膀展开,似乎正在飞翔。仙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高洁和吉祥。瓶颈绘回纹和瓶中部分绘条线纹,如意纹,八卦纹,瓶下部绘三角线纹。这种图案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点缀作用。绘画工艺从图案的绘制来看,线条流畅、细腻,仙鹤叨着桃子、云纹的卷曲都表现得十分生动,显示出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
        此陈设瓶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是一件非常值得欣赏的艺术品。
                   
祝愿三:天求平安
 
        明宣德(1426—1435)红釉天球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它见证了中国瓷器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天球瓶的造型和装饰风格都会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器状若天球,圆口、直颈、丰肩、圈足、砂底微凹。颜色深沉浓郁,犹如初凝的牛血,被称为“宝石红”。
        甁体暗刻龙纹,细看龙的形态栩栩如生。龙身蜿蜒矫健,龙鳞刻画细腻,龙爪刚劲有力,仿佛要从瓶身上腾空而起。
        瓶身的圆球腹硕大,给人以雄浑、饱满之感,视觉上极具冲击力,仿佛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放置在那里,有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天球甁下置一方石,意为天圆地方,“天球甁”谐音“天求平”,寓意自然祈求平安。置其于瓷艺馆正中央,实为镇馆之物。
                       

六、醒世篇

                      
 观念一:简朴节欲
   
        清(1616—1912)哥釉达摩立像,取材于南天竺(印度)人达摩。
        北魏时期,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禅宗教义,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禅法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像描绘为身着简单、宽松的僧衣,以体现其修行者的身份。
        面部刻画细致,表情严肃且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态。在早期佛教中,僧人遵循“托钵乞食”的传统。钵是僧人用来接受信众布施食物的器具。达摩手持钵,可能象征着他对早期佛教传统的遵循,体现了佛教僧人修行生活中最基本的“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方式。
        钵对于僧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它代表着对物质欲望的克制。僧人托钵乞食,不积蓄食物,每天只接受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通过这种方式修炼自己对物质的不执着,达摩手持钵,也是其修行精神的一种外在体现。
                       
观念二:名窑精艺

        1.哥窑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其客址不明。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 
        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
        宋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王。

        2.钧窑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客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
        钧客有钧官客和钧民客之分,钧官窑客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客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客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3.定窑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官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4.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龙泉县境不仅有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山区、丘陵都盛产松柴可作烧瓷的燃料。
        龙泉窑的兴盛期可能开始于南宋中期,至于通常作为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品,成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器的烧制成功,则可能始于南宋晚期。
        龙泉窑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固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早期器物仍继续生产,并出现了炉、瓶、盆、渣斗、塑像等器物,器皿造型很多。
        5.耀州窑
        耀州窑创烧于唐,烧制黑釉、青釉、白釉瓷器,入宋以后青瓷得到很大发展。五代末迄宋初受余姚越客的影响创烧刻花青瓷,故耀州窑青瓷有“越窑”之称,刻花以犀利酒脱闻名。
        除刻花外兼烧印花青瓷,耀瓷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印花装饰。到北宋晚期,布局严整,讲求对称,各地出现的印花纹饰无不具备,说耀瓷印花纹饰在宋代印花瓷器中最为出类拔萃,是不为过分的。
                   
观念三:开放包容
 
        清康熙(1622—1722)青花花卉纹盘(一对)整体呈圆形,边缘圆润,圈足规整。青花色泽温润,绘画定制的标志,花卉纹。简洁大方,适合盛放食物或作为陈设品。此对盘为定制外销瓷。外销瓷,是指在国内窑口生产、定烧制供销往海外的瓷器。瓷器与丝绸、茶叶一样,是中国古代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瓷器(china)成为中(China)的代名词。
        十七至十八世纪,瓷器出口贸易达到了高潮。现如今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伊朗、伊拉克、巴林、约旦、叙利亚、苏丹、出国华业有桑肚双汰埃及、坦桑尼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的瓷器标本,世界各大博物馆也都有重要的中国外销瓷收藏。
 
        盛世在,文化兴。瓷器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历经千年窑火淬炼,跨越时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及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参观这些展品,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次深度探寻,直观感受到不同朝代的社会生活、工艺水准和审美意趣,领略古陶瓷的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生在中国而骄傲,为中国瓷器而自豪,激发出自身强烈的爱国热情,进而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