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犟“马”人

发布于:2019-06-04 08:4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吴丽洪

  1969年特殊的年代,“知青”是属于那代青年的青春标志,“知青”已成为一种烙印,它刻在那代青年青春的墓碑上。进入新时代,“知青”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遥远的名词,如同被人遗忘的蒙尘的旧日历。我的妹夫上海知青,1969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西双版纳水利三团当了一名水利战士,后又调到地方工作,1980年与妹妹结婚。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一天,妹夫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水利三团那段难忘的时光。

  橄榄坝,风景秀丽,土地肥沃,被称作“孔雀的尾巴”。宽阔汹涌的澜沧江从坝子中间横穿而过,向东急急流去,却不能灌溉两岸的农田。上级党委从0301部队、云建一师四团和景洪县抽调了170多名干部,组成水利三团,任务是修建曼岭水库。1969年,我和1000多名知青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的伟大号召,从北京、上海奔赴祖国西南边疆,来到橄榄坝。我们在曼岭水库工地住茅草房,睡竹笆床,1000多名干部战友一起开始了移山筑坝,改天换地的水利建设。1970年冬季,水库正式施工了。工地上红旗飘扬,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回填大坝工程轰轰烈烈展开,出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早出晚归,中午顶着烈日,浑身汗流浃背,衣服可拧出汗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加快进度,工地上调拨了手推车拉土。我开始推手推车,车子不听使唤,东倒西歪,不知推翻了多少次,浑身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染上飞扬的泥土,就像从泥浆里钻出来的。经过实践不断的总结,我在劳动中学会了推手推车,推起车子飞快,一天要推车来回跑几十次。最难忘的是1971年7月29日零时至6时,库区周围猛降暴雨,库内水位骤涨到10.8米,离大坝填筑至11米的坝顶仅20厘米,新开挖临时溢洪道受到严重冲刷,防洪泡笼被洪水冲走,还冲垮20米宽40米长的一段坝基,冲走了土方2000立方米。眼前的险情,不容大家准备,我们跳入水中投入抗洪抢险,排成人墙,阻拦洪峰,同时采取爆破办法,拓宽溢洪道,增大泄洪量,在坝顶上抢筑拦水堤,阻止洪水漫坝,经过18个小时紧张的搏斗,保住了大坝。1976年曼岭水库竣工,总库容764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0000多亩,为橄榄坝农田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成为橄榄坝的骨干水利工程。

  地方干部和曼岭村的村民,为我们知青搭建茅草房、竹笆床,在曼岭水库工地上给我们建了新家。傣家的竹楼旁,芭蕉树下有我们的身影,村民手把手的教会了我们使用劳动工具。1954年出生的我,是一匹不服输的犟“马”,靠着这股犟劲,在修建曼岭水库艰苦的环境中,在工农兵的教育下锻炼成长。1972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曼岭水库艰苦的岁月里,铸就了我坚强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精神。调到地方工作后,我努力学习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拿到了大学文凭实现了大学梦。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多次受到省、州级的表彰。

  2018年9月的一天,我与同伴再一次去到战斗、奋斗过的——曼岭水库。我们登上水库右侧半山坡,来到原二营八连三排八班知青坟前。当时,夕阳西下,到处苍凉。我看见战友的坟墓已开裂,墓碑斑驳。战友已在冰凉的泥土下面长眠了47年。那天即将收工时,一场突如奇来的塌方把战友压在土层中,沉睡在黑暗里,成为永远的知青,离开我们还不满十八周岁。我们朝着战友的墓碑深深鞠躬,我不知他是否看见我们,但是我相信他的眼睛一定是睁开的。那天,我对自己说,面对死去的战友,面对永远不满十八周岁的眼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还有什么可抱怨,你面前还有什么不能跨越的坎坷。曼岭水库的艰难岁月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是我永远的青春记忆。

  如今,一个不满十六岁的少年离开上海,在西南边疆西双版纳奋斗、工作、生活了整整50个春秋,现已满头白发,步入了老年行列。妹夫和妹妹已经退休了,他们享受着国家的干部退休政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去年,他们居住的小区水电管理出现了问题,妹夫不顾家人的反对,他又拿出犟劲出面找有关单位解决。他说对活着的人来说,活着已是极大的幸运,我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大家服务。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有关政策,积极向有关单位和部门申请,并得到支持,初步解决了小区的水电问题,得到了广大业主的称赞。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