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我们为什么要远游

发布于:2015-03-26 09:1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Anya

  三月的末梢,春色正好,鹅黄嫩粉的迎春才刚刚展露身姿,大片大片的玉兰就赶着争艳。我走在吹拂着南风的校园里,感受着“在一个春天的早上,一朵小花告诉我它的名字”的诗意,满腔的情绪也随着气温起伏不定的回声渐渐复苏,蠢蠢欲动。

  白昼开始和黑夜变得一样长。在经历了一整个漫长的白天,夜晚静静梳理纠缠的思维的时候,突然涌动上来的想念让我忍不住给妈妈发了微信,嘴上说着太久没吃到好吃的饭菜好馋啊,其实心里却偷偷地有点想家。离家近的好处总是在这时候才实在的表现出来,听到妈妈说要跟爸爸车一起来开会的时候,心里的激动开出了花。第二天中午刚下课,就看到宿舍楼前的妈妈,压在心里快一个月的话在去餐厅的路上根本不够说,从上车到吃饭到回学校,自己都被自己的喋喋不休惊呆了,仿佛要把再一个月的话全都说完,恨不得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全都告诉他们。从前阴郁的心情也一哄而散,轻松快乐的心情像小鸟一样好像要飞着唱起歌来,只有太久离开,才能体会到家是如何的温暖。

  每次想要旅游,想要留学,想要离家越远越好,就会想起《论语·里仁》里的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安逸和打拼的纠结里,有多少人抱着在繁华都市闯出一片天地再归家的想法,屈从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最后以“父母在,不远游”为借口甘心回了家乡,在小城市里守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碌碌终老。断章取义的人目光也只能浅显至此吧,被忽略的这短短四个字“游必有方”,才一语道破天机。父母在时,不出远门,若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没有人不想要一生安逸于故乡温热的土壤尽享家庭的欢乐,而安心当一辈子“啃老”就是孝道吗?窝在一个地方凭关系支撑一生就是孝道吗?高中的时候常常想考个远一些的大学,离家越远越好,如今离家近也感觉到了近的好处,可当有人问我将来的打算,还是坚决的做出了出国读书,再选择一个其他省份城市工作的决定。有时候夜深了,我也会想,我们究竟到底为什么要远游?

  印象深刻是高三那年在电梯里爸爸跟我说的一句话:“等你上大学了,翅膀硬了,爸爸就不管你了,你有能力,能飞多远就飞多远,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全力帮助你飞了。”当时听了只觉得有些心酸,而今才越来越懂其中的意义。父母和我们一样何尝不希望儿女伴他们终老,可是他们更盼望的是我们能过的更幸福,是凭借辛勤汗水打造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幸福感,是事业有成后带着骄傲回家的满足,是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听到儿女又创造出了多少成绩露出的欣慰笑容。让我们远游,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更加幸福得不再远游啊。

  听过太多人毕业后回了家乡,从事着一份平淡无奇也没什么机遇的工作的故事,我还是愿意相信汗水和泪水从来都不会白流。总有人和你一样,整个假期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半夜偷偷想家抹眼泪,或者大年三十就着馒头白开水不回家只为了支撑下一年的运营,还有人加班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桌上还摆着一张全家福……逢年过节空落落的北上广,也许在哪个角落里,就会发现三五成群同样不能归家的年轻人共同举杯,而他们杯中从来都没有悲伤,有的只是满满的希望和梦想。

  如果没有方向,回家赡养老人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可如果明明有了梦想,却以一个断章取义的理由甘愿回归平庸,啃老的时候看着别家儿女为父母盖了新房,这到底是孝,还是不孝呢?

  玛格丽特在《黑暗中谋杀》中写过:“贫穷与沮丧留给25岁以下的人,他们可以承受这些,甚至还喜欢这些,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在梦想也蠢蠢欲动的春天,同在异乡或求学或打拼的人们啊,想放弃的时候,请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远游。

  

责任编辑:忽然花开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