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穹顶之下之我思

发布于:2015-03-22 06:50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流苏

  我很平凡所以像每一个平凡人一样,我对温暖对爱对未来有很多美好的期许与追求,长大以后,我在置身和探寻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懂得了更多,随之畏惧的东西也多了,我畏惧什么?很多吧。关于未来,关于爱,关于我的内心与现实,关于我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关于和我自身有关的一切。

  我曾立志做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记者,然而不好就业,新闻理想不现实,行业危险,行业内幕等很多种理由阻碍着我内心的努力方向。我承认我不够坚定,不够勇敢。初看双城的创伤,我深深喜欢上了那个报道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柴静。我说过,我畏惧很多东西,所以我只能一直感性和主观,我不敢面对很多现实和黑暗的东西,我甚至有意避讳。我总希望被置身于光明温暖的世界,我没有柴静的理智与勇敢,一个真正的记者需要理智的发现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做到这一切需要勇敢,需要智慧,需要客观。很多媒体人批评她太“华丽”打着人文主义关怀笼络人心,然而我真正喜欢的是她本着柔软的内心去理智的处理新闻,而又将新闻中的现实和问题柔情而鲜活的展现给受众。之后她离职,我一直期待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再次出现,我想过她选择在事业顶峰时辞职也许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的选择,但是《穹顶之下》告诉我,她不是华丽的转身,而是庄重地面对,更努力地尝试,和更勇敢地改变。霾,这个很多人应该面对想面对也害怕面对的问题,终于在她的深切呼唤下开始被拉到刺痛人眼的阳光下被声讨被暴晒。

  曾经我到处问:“怎么才能变得坚强和勇敢?”C对我说“去面对你所畏惧的。”我想柴静也是有许多畏惧的,就像她畏惧的PM2.5,但她去面对了,她面对,她质问,她求解,她行动,她发声。她一直在做那个我想做而做不到的自己。我选择考研,放弃新闻专业考中文专业,没办法我真正喜欢的是中文偏向的感性,而不是新闻的理性,我更愿意将来做个老师教着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不是做个记者去批判和发声。你看我就是这样,从内心的爱好到外在职业的选择都不选理性和勇敢。我想到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我想我是里面写的七月,我是喜欢安生的但我是七月,我一直是七月。

  看柴静的《穹顶之下》提到中国自然村每天消失80个,这让我想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老师期末考试题让我们选一个年度人物做采访,我写的是冯骥才,这个“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写人物选题时我以一首乡愁的诗,引出冯骥才为我们留住古村落也留住“乡愁”,我想写出我对农村城市化弊端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消失的心痛,对农村转型弊端的不满,然而下笔,我才发现我并没有认真的去关注和思考这其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所以试卷上我全是泛泛而谈,我发现我并不能有力的发声。

  和一个大学老师聊的时候他推荐我考研考写作学,写作学第一次跳入我的认知里。我想了很久,写作学与新闻学和文学关系很密切,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写的文章来表达,理性的新闻稿与感性的文学都不是绝对的,也不能把理性和感性作为其衡量和选择的标准,不管是新闻学还是文学和写作学,我的最终目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写出文章去表达去影响去改变,我之前所畏惧的是去选择去实现的形式,而我却忘了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样我想我纠结的一切我终于有了答案。

  

责任编辑:墨客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