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谁病了?——点评紫藤阡陌《我病了(外一首)》

发布于:2014-11-27 09:1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忽然花开

编辑按语:本网编辑朱耀军所在的企业文学社,对紫藤阡陌发表在忽然花开文学网的诗《我病了》进行了学习交流,结果持不同观点的人很多,因此,朱耀军想听听更多的人对这首诗的看法,为此,我们在忽然花开编辑群和读者群,分别组织编辑和读者对《我病了》进行点评,同时邀请《我病了》作者紫藤阡陌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病了》到底是我病了,还是社会病了,还是谁病了?值得读者思考。

  朱耀军(本网小说栏目编辑):我认为作者的“病”是来自他的灵感,一种急需发泄倾诉的冲动。我把所有的药片摆在白纸上,以诗歌的方式,最终他要以一种诗歌的形式向外展示。我病了,我要带着这一身的疾病在一个光洁的母体里重生——作者被这些灵感缠身,在这个黑夜,重塑自己——重塑诗歌中的自己。

  熊琼(本网情感栏目编辑):我觉得晦涩,不是很好理解,只能猜测。前面部分像是表达环境的恶化,所以导致诗人的“病”,但是后面诗人说:“我把所有的药片摆在白纸上,以诗歌的方式”,以及“它们恣意地繁殖,借助月光白亮的伪装”,又像是对社会,或是对文学方面的一些现象的批判,诗人仿佛要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改变目前的一些不良的现象,让自己的思想,得以重生。我能理解的就这么多了。

  会员荒原(忽然花开作者):这首诗前面二段“咳嗽,吐出骨头里的花朵……”句子还可以,往下有与主题无关的句子,而且调子很低。最后句子是矛盾的,带着一身疾病怎会在光洁的母体里重生?所以这首诗主题挖掘不够。不否认,作者写诗的功底还是不错的。

  竹林(忽然花开作者群群友):《我病了》主题是积极的,有一种自我牺牲的个性,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病,不是你一个人,是一个你生存的环境都病了,所以这个比你个人有病更有危险性,因为这个环境会危害更多的人;你病了,决心用文字作为拯救这个环境的药方,这个牺牲精神也值得赞同,这个社会已被名利蒙住了双眼,有这个人出现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作者最后的结局是迷惘的,因为没有你合适的重新新生的胎体,你如何去重生,所以这点是不足的。当然这个环境或许会让更多的人陶醉于其中,因为病的人适应了这个环境,可能作者要救的正是这部分人。

  胡南(本网诗歌栏目编辑):诗意很好,内涵挖掘的也不错。值得推荐!

  池墨(本网总编):这首诗歌在发表时,是被推荐的。

  胡南:《我病了》标题简单,甚至可以说平庸,瞬间给人的理解就是:我生病了,肉体病了,灵魂在走向病态,或者更大范围地讲是社会有病,制度以及生活出了病态。但本诗的作者是聪明的,她并不是像普通作者一样,给出口号式的宣言或结论。开篇她写道:我病了/窗子病了/窗外的树病了。切入口从视觉慢慢放大,这不得不说是独到而优秀的写作诗歌方式。任何优秀的诗歌写作,是要有一个恰当和合理的切入口,否则的话,很难写出优秀的诗歌。接下来作者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体现诗歌,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这样无疑扩大了诗歌界限,也给出了诗歌无限意义的可能。任何透过历史的,肉体的,精神性的,以及宗教性的等等,这样的诗歌写作,也是一位优秀诗人的写作自觉。“我们被黑暗的病毒包围/咳嗽,吐出骨头里的花朵”这一句,表面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社会环境的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困惑和思考。但诗歌终究是诗歌,它不是宣言,更不是社会的消费物。优秀的诗歌势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接下来作者透过自我的反思与解剖(当然绝不是自我),以一种诗人的名义寻求重生的可能,为何要寻求?难道当下有问题?或者说“我”已被生活改造的的体无完肤?答案是未知的,但结尾无疑给出了一味好的调和剂,母体才是光洁的,在那里才是重生的最好路途。

  紫藤阡陌(《我病了(外一首)》作者):感谢忽然花开文学网编辑的推荐和朋友的阅读,诗友们的意见我一并收下了,很感动,也很受教益。《我病了》这首诗歌主要是一种生命体验,有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我认为,作品完成,阅读就是读者的事情。

  池墨: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许作者本人都没有那么多的意思,但是因为读者理解不同,所以文章也就多了一些含义,典型的例子是,有作者的文章被拿去做试题,结果作者自己都答不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紫藤阡陌的诗歌写得很成熟,她是一位县级作协副主席。与《我病了》在本网同时发表的还有外一首《收割》,两首诗中,我认为《收割》比《我病了》要更好看。《我病了》前半段可能是寓意环境污染,环境病了,我们谁也逃不过。后半段我病了,应该不仅是指身体的“病”,也指思想的“病”:“我把所有的药片摆在白纸上/以诗歌的方式/然后整理我的头发和衣角”,作者希望通过诗歌的力量,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健康起来。当然,这首诗歌在理解上,容易让人产生隐晦、生涩之感。《收割》写的是农村收割的场景,里面多了一些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多了对亲人辛苦劳作的理解,当然也多了一份亲情。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