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汶川地震六年之遥寄

发布于:2014-05-15 15:4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半夏

  2014年5月12日距离2008年5月12日整整有长达六年之久了。六年间,我已经从初中到了大学,已经从安徽到了重庆,已经从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到了渐渐成熟的女子。六年前的今天,震坏了的断壁残垣是否会勾起灾区人民的心痛,六年后的今天,重建起的幸福村寨是否安抚灾区人民的心伤。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这句话,你是否依旧铭记,好好地享受今天的生活,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依稀记得六年前的今天,我坐在教室里听着英语老师ABC地讲课,枯燥、乏味地备战着中考,被老师手机铃声唤醒的我们听出了地震的相关消息。由于我生活在距离重庆X远的距离,后来的日子都是新闻联播里的地震,朋友口中的地震以及老师口中的地震。在距离中考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搜集着震区的相关信息:勇敢男孩林浩,可乐男孩薛枭,教师张米亚张开双手的翅膀,妈妈用短信遥寄给孩子望其坚强的生存。我们为之震撼之后,这些消息就成为我们老生常谈的作文素材。至于那些向灾区默哀三分钟的仪式以及募捐仪式,我们真的是将其做成了一个仪式,或许验证了那句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地震造成的影响我们是痛苦的,但是由于客观因素,我们生活在一个性情的小村庄里又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只能将自己的深深哀思遥寄到汶川。

  2010年,各省依旧在对灾区进行重建工作,这就免不了安徽人民对于汶川的支援重建。从此,我开始与这个地方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哥哥是2010年初去的北川,参加支援工作。每次都可以从哥哥的电话中听到他对北川的描述,地震的残骸一点点被清除,站在擂鼓镇的山坡上,看着羌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感谢支援的队伍,而他就是队伍中的一员。哥哥曾说他的命运是哥特式的回马枪,希望我有一天可以一鼓作气长风破浪,他说起了家中爷爷手写的对联“老仙翁为何含笑、新中国大有前途”,希望我长大之后,中国有诸多之地等待着我去涉足。那些年,还在高中,面临着“出才子”的故乡——桐城,几乎每天都是在高压下学习,那个时候渴望着逃避,希望可以追随哥哥的脚步去灾区重建。

  2012年,我毕业了,彻底地从高中牢笼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殊不知,另一个束缚又悄然走近自己,当得知自己被重庆的一所大学录取之时,周遭的人都在说自己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川渝之地处于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若有着小小的不幸,可能辜负最多的莫过于家人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追随别人的脚步,束缚的是自己一颗念家的心。

  2012年4月20日,仿佛周遭的人们所说的言语得到了灵验,雅安于上午八时许发生了7.0级地震。当我在床上被强烈的震感震醒时,匆匆从六楼跑到一楼,站在四舍的楼下,我才知道自己那一刻最爱的莫过于家人。我站在拥挤的人群中,不知所措。这是自己经历的第一次地震,惶恐害怕凝结着四周的空气,我快要窒息了。但是生活还在继续,从此便知道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这句话的真谛,我能做的只是蹲在墙隅,用双手抱住自己。后来,陆陆续续的又经历了几场小地震,便没有了昔日的惶恐与害怕,因为我相信Alliswell,没有可以阻挡山城的不虚度的前景。

  2013年4月10日,我随同几个好友,前往九寨沟,途径汶川遗址。由于跟团走,所以一路走走停停,总是让我在顷刻的驻足中渐渐读懂一座城。或许是陌生,或许是熟悉,或许是哥哥描述中的样子,我想我是愿意静静地听其诉说这座城的故事。在旅途中难免疲劳,但是被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总是给自己添心灵几分欢心。我想,这或许就是这些年给予汶川的印象,它和我在生活中有着说不好理不清的关系。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