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职业学校大学语文教学误区之我见

发布于:2013-09-07 07:0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一凡

  目下,职业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者无心,听者无趣”的现象。学生因无趣而厌学,因厌学而无获,教者因学生厌学而厌教,厌教的心态又导致课程的更加无趣,如此一来,教学则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笔者以为这种现象及怪圈形成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有知无情”,即有知识、理智,而无感觉情意。

  知识理智乃执教者之基本功,专业,学养,以及对该课程设立目的之理解,然光具备这些不足以能使该课程即起到相应之作用,甚而相反,讲了不达目的。许多教师抱怨学生素质低下,理解不够,不值一教。笔者以为问题归结于学生失之偏颇,职校学生是有其知识积累之不足,积累不足又易导致认识的缺陷,然职校的语文课本身即不能从纯学术角度对待,说到底这不是一门技能课,而是希望有助于学生“情感之陶冶,意志之锻炼,趣味之提高,胸襟之开广,以至传统文化之认识,与自己人格之养成”。如何立足于职校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好大学语文课,使得该课程真正在职校学生素质修养的提升上起到应有作用,方是执教者应思量之重点。从教的角度出发,职校语文在学生人文素养重塑上之所以效果不大或不见成效,正在于执教者教学中的“多知少情”或“有知无情”。教者自身情不足,则教学中参讲之情不足,教学中情不足,自然不能得到学生之情感回应,也自难达到设此课程之初衷。由此足见“情”在职校教育中的重要,那么则必须明白何谓“情”,此情非是我们素常所说“情境教学”等一个空泛的概念,而类于儒家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的热情又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担当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以感性的参讲让教材的意义内涵最大程度的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后以图学生知之、乐之、行之。

  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素质形成上的作用很多教材的编者和执教者认为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学上的阅读欣赏表达能力和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笔者以为这只是作为开设这门课的一个任务或目的,但不是关键。窃以为大学语文在职校教育中承担的责任首先应该是“文以载道”式的,即试图通过将语言文学中所传递的情意、审美、品行、担当等种种内涵和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加以阐释,以此给学生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心态,一种可供仰视的人生取向,并期待可以引导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之德行修养,并在自己的行为中可以将此德行修养表现出来。让学生从“文”悟“道”的媒介即是教师,而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选材所传递的种种意义价值表达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教学中是否有情意参与及参与程度有多大。这一方面是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所致,一方面是要适应教学对象的需求。

  从教学对象之需求看,如果教者只是堂而皇之的大谈“文学”、“审美”、“传统”等等,不论你学识有多丰富,对学生而言只是刻板地陈列了一堆“已死之陈人,已死之陈言”,断难得到其认同、引起其兴趣,更别说这个群体是90后一代。于网络3D的流行节拍中长大,注重个性、认同西方的这一代必会视上述教学是道貌岸然的“老土”。面对这个心理层的学生,教者必须先要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年轻态”。正如白先勇讲昆曲,先在扮相上突破了昆曲“穿破不穿错”的行规,年轻人爱美,可以满足他们这一点,衣着不打紧,关键是昆曲的精神在,喜欢昆曲和愿意看昆曲的人在,那昆曲就不会丢。大学语文教学也一定要先让学生意识到你讲的这一切离他们并不遥远,如此才谈得上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比如在讲述胡适先生《不朽——我的宗教观》一文中,与其吃力的逐段分析文章,不若着重将文中“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联系现代人彼此陌生的生存状态去阐释,还可借鉴时下网络红极一时的“犀利哥”之遭遇,谈谈个我之生存与社会他人间的不独立、不孤立的意义关系及格人之社会责任。

  从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看,汉语言中所承载的为人立世之道,并不是以文字直观就可以察觉的,以诗为代表的中国文学,重在给人以印象。比较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中到处可见的“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如今落红遍地,我却等待而又流连”,“我以为无敌的权力会征服世界,使我有无碍的自由”,“时间还没有到吗?你还有工作要做吗?看罢,暮色已经笼罩海岸,苍茫里海鸟已群飞归巢”这些优美诗句的含义,在中国诗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但是表达方式却是绝不一致的。中国诗歌不会以这种类似警句的形式直观的给你什么,“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相留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夕阳牛背无人卧,带的寒鸦两两归”等等,都是重在引起阅读者的某种印象,作者之意和读者所感都从这种印象中自然生发而出,能够接受和把握作者的这种印象绝对需要读者以己之情理度诗之情理。这种汉语自身的特性尤其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意的参与就不可能让古人古事在课堂上“活”过来,更遑论让其境界精神感染现代学生。我们可以试分析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诗为黄山谷名篇之一,但面对职校学生就不必费时在山谷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上,而且教材中关于此诗的学习提示也很专业,远超出职校学生一般水平,讲解时当有所取舍,或只做参考。个人以为可取两个角度参讲。其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可以侧重在提供一种审美欣赏,而欣赏者心态不同则所看到的景的内蕴也不同,比较杜甫《登高》,看山谷之“意绪疏朗”,并可结合山谷生平,使得这种“心态不同”巧妙转化为引导学生的良好人生态度;其二,腹联用典关键不在考究,而在于体味“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的立世情操。再者,则可联系克尔凯戈尔“生命道路的三个阶段”,探讨人生是从“远距的和自我放纵的视角出发”还是“选择接受责任”面对人生中许多我们控制以外的因素,“来赋予生活以意义”,而这种意义“来自于对他们生活规划的充满激情的介入”。

  由上分析,可以结论“情”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识到其重要则要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教学中能否以“情”贯之,应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其一,要求总揽教学布局者懂情,有情。职校之教学布局者往往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安排,总认为此非关学生就业率。故而,配备教师多有不当,不注重教师质量、“能上就行”,甫出校门、经验不足者多担此任。学校不过问此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课程开设价值的大小有无都依赖于教师自觉。这便造成多数情况下学生也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而喜欢上大学语文课的学生更寥寥无几。鉴于此,职校大学语文之教学布局定要有所改观,一要以宣传、培训、惩奖等方式真正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更要在教师配备上加大力度,配备优秀的一线教师,引领学生在职业技能之外领悟生命的境界,习得为人立世的良好原则、心态。除教师配备外,教材的选择也是必要的,时下教材良莠不齐,笔者个人认为,徐中玉主编的版本当属于首选之列。

  其二,要求执教大学语文的教师有情、动情。这是实现大学语文在职校意义的关键,也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因为它不可能行政化、制度化,绝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个人素养的提高完善。教学仿如作文章,情之高下决定课堂质量之高下。教师本身立身不正、人品不高、不能有曾子“任重道远”的从业心态必然不会上得一堂才情并茂的语文课。教学亦如参禅,有“死参”、“活参”之分,参考书一堆,讲课云山雾罩,以为自己为知识权威,深讲容易,浅出甚难,唇舌费尽,效果一般,此为死参,死活之别在于用心有无。修行先修心,心无此念,任你学识再高也不能成人格之善,无人格之善,则不能以情去传递文意,引导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素养的提高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在改善其待遇、使之无衣食之忧的前提下,坚决杜绝教师从事任何第二职业,教师本身即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倘或不能“身穷心不穷”、不能安心守望校园这片麦田,这类人是没有理由存留在教师队伍中的,否则,任何教学的改进、教育的设想都是妄谈;然后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专业修养,而不是一套参考书、一本教案,一个观点,恒久不变。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乐于自己之职业,方能于教学中有情感参与,但“乐”与“行”是互动的,不乐自然难行,但去行也才可能有乐而言。

  钱穆先生于大半个世纪之前就曾有言“夫教育精神,贵能因时设施,非有成局定格可以永遵勿渝也。”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引领,崇高的教学境界或者应该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式的。在学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投入情意,方可以步出目下职校语文教学之误区。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