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诗词格律(14)(2)

发布于:2013-02-09 08:2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王力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恰同学少年,风化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类似的情况.按词谱,"同学少年"应是平平仄仄,现在用了仄仄平平是变通。从"恰同学少年"这个五字句来说,并不犯孤平,因为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不用对仗的地方也可以有这种五字句。仍以《沁园春》为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前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阕: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前阕:"看红装素裹,分妖娆。"后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或者是按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击"、"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张元干《石州慢》前阕末句"倚危樯清绝",后阕末句"泣孤臣吴越",它的节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间箭"就是这种情况.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又如辛弃疾《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2]."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这些都在上文谈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一致性。

  在这一类的情况下,词谱是先有句型,后有平仄规则的。例如《沁园春》末两句,在陆游词中是"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这个句型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然后规定这两句的节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又如《沁园春》后阕第二句,在陆游词中是"又岂料而今余此身",这个句型是上三下五,然后规定它的节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这里,语法结构对词的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

  

责任编辑:忽然花开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