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诗词格律(12)

发布于:2013-02-09 08:2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王力

  第二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28].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

  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迭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责任编辑:忽然花开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