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全国散文创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

发布于:2013-07-30 11:1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刘颋 明江

  本网讯 新世纪以来,散文观念和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格局。散文随笔热持续多年,始终是文坛的一大亮点。为及时总结当下散文创作得失,剖析散文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更好地引导和推动散文创作,7月27日至29日,中国作协创研部主办的全国散文创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围绕散文创作与文学生态的关系、散文文体的审美特质及其边界界定、散文理论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坦诚的学理探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到会讲话,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副主任何向阳主持了研讨。

  散文的热与冷

  网络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出现,为散文的全民写作提供了便捷和动力。不同职业、经历、思想、性情、趣味的写作者,以鲜明的个人印记,五花八门、无拘无束的言说,改变了散文为知识者身份证明和“雅文化”一统天下的旧有格局,使散文拥有了更为丰富和愈发斑驳的精神与文化承载;他们对人生感知、社会见闻、时代欲求、现实评价随心所欲的表达,不仅将散文刻录个体性灵的功能优势张扬到极致,而且无形中酿成了一个时代不加过滤与粉饰的众声喧哗的现场。这是一个洪流滚滚泥沙俱下的散文现场,与这个热闹的现场相反的是,散文理论建设的清冷和孤寂。该如何来看待和把握这个生机勃勃的全民写作的散文现场?如何面对和解决热闹后面的冷寂?一热与一冷,成了这次会议的热点议题。

  李敬泽指出,与散文创作热相比,散文的理论阐述和建构明显滞后。小说领域长期持续做着经典化的工作,所以小说的经典化始终在不断的形成中,而在散文这个门类,与读者受众共同完成经典化的工作还很不足,因此,需要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受众来共同塑造这个时代好的散文的形象。当前散文疆域界定可以说是宽泛而混乱的,但混乱也意味着勃勃的生机。

  王巨才说,最近一些青年散文作者的创作,无论是观念的开放、思想的活跃、文笔的优美和意识的敏锐上,都出现了让人赞赏惊叹的作品。但同时要警惕他们的创作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毛病:刻意。比如刻意纯粹,让作品远离现实和土地,在语言和立意上陷入过度雕琢的困境。他认为,排斥理论的作家创作上难有大的超越,当前散文理论建设的难题在于怎样促成传统文论的现代化转换。散文理论如何在吸收了大量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把我们的传统文论的精髓发扬光大,是个难题,也是必须着手的重要课题。

  古耜认为,对于当下散文创作来说,全民写作的积极意义并不能概括全民写作的所有效果。要看到全民写作在推动散文创作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由于参与者水准不一、态度有异,加之发表通道多依托“零门槛”的自媒体,所以其作品整体质量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作品甚至艺术格调不高,价值取向混乱。因此他认为,一个民族或时代的散文创作要想保持良好的情景和健康的生态,除了吸引更多的写作者投身其中,组成尽可能广泛的群众性的创作队伍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就是精英散文家立足精神与艺术的制高点,以精品佳作所展开的与大众写作者的诚挚交流,以及对他们创作的吸纳、引领与提升。

  郑彦英认为,散文面对复杂的文学生态的时候,要善于借助新的形式,抓住新的机遇壮大自己。自媒体给散文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平台,一些140字以内的微散文精致而漂亮。一些影视平台和散文的互动也对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要警惕现在散文创作中的文人化现象。一些散文作者的语言离生活很远。

  通过在近期举行的香港书展和澳门书展上的实地调研,李兰妮谈到了她对当前大陆散文某些创作倾向的忧虑。她说,与内地热闹的散文现场相反的是,内地的散文作品在近几年的香港澳门书展上日渐遭到冷遇,很大原因是因为大陆作家的散文总是端着,尤其是那些说理论史的文字中有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令读者难以亲近它,更不用说阅读它走进它的文字里去体会作者的用心。

  散文的内与外

  散文这个自古以来文学大户,却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定的难题。进入新世纪,散文的文体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上世纪末的“新散文”、文化散文继续发酵,新的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感觉主义散文、新体验等纷纷涌现,从主旨到风格上都在阐明自己的散文认知和散文立场。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里,相对韵文而言的散文,泛指韵文以外一切的文字;相对骈文而言的散文(古文),专指那些单行散句、不拘对偶与声律的文章。“五四”以后引入的西方文学观念中的散文,不包括交际性的实用文字,只包括记述与抒情散文,现在通常说的散文便是指这类散文。它是一种突出和强调主观性与感受性的文体。一般而言,真实是它的本质要求。然而今天,究竟什么是散文,散文是否可以虚构等问题已经成为了散文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散文的内涵和外延,成为了本次会议的另一个焦点话题。

  散文是什么?王彬认为,散文是一种包孕情感的文学自述,它是独白的艺术,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这就要求散文作者的真实性,他的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以及与他相关事件的真实性。许多作家之所以反对在散文中进行虚构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自述不同于叙述,自述是作者直接进入文本,叙述则是作者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作者与叙述者可以是切割的。因此,小说是虚构作品,散文则属于非虚构作品,散文的本质就在这里。

  《一个人的村庄》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誉,但虚构的抒情主人公也将散文是否可以虚构的争论推向前沿。对此,刘亮程认为,散文就是一个怎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的文体,虚构抒情主人公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关键是表达的情感、表现的生活和现实是真实的。

  祝勇认为散文正在变得复杂,散文文体正在变得开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生活和复杂的文学生态,没有必要对“历史散文”、“大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等进行区分,因为无论散文写历史、写文化,还是写亲身的经验,本质上都是在描述人类的生存经验,因此都是真实的,都可以纳入到人生经历的整体结构中。对此的取材与加工,体现了写作者对人类生存经验的认识与思索。

  对此,李敬泽认为,任何文学门类都有着与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伦理上的约定,“真实”就是关于散文的约定。在认识陷入混乱之际,不妨回到五四,回溯一下散文这个门类在当时建构的原因和目的。这种回到原点的工作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在这个时代,文学何以成为文学,帮助我们认识散文在这个时代存在的价值。

  散文的“旧瓶”如何装“新酒”

  作为文学体裁一种的散文,其文学性通过什么得以实现?以真诚的情感表达为目的的散文,思想性的呈现如何才能不损伤散文的艺术质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大散文被批评为研究和史料的剪辑和堆砌的时候,古老的散文以何种方式抵达自身新的精神和思想的深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本次会议本身就成为了一次难得的散文理论建构。

  进书房和出家门是许辉心目中散文创作的“元道”。他认为,走进书房可以发现思想,走出家门才能发现散文。这个古老的创作法则并未过时,依然是散文获取题材、内容、思想和形式的最基本和有效的方式。扎实的走读、耕读方式,有助于中和当下散文创作中的浮和躁,有助于散文创作持续健康的发展。进书房和出家门,还有助于发扬散文包容的特性,散文的生命性就在于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新形式、新方法和新内容。

  熊育群认为,散文是建立在个人感觉、感受与感悟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把作者鲜活的感觉带到了文字的现场,使文字具有了生命的特性与活力。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个体的特性。散文的高下在于其境界的高下。散文是人与自然达成的最富审美性的和谐的诗意表现,这是散文的正宗。散文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散文语言不是信息符码,而是艺术符号,语言上没有追求,谈不上文学性,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它的诗性。散文文字应该以最大限度逼近体验,独特、别样是散文语言必然的特性。

  作为“新散文”的重要一员,祝勇的创作彰显了他对散文语言能指与所指的用心经营。在“新散文”作家们的写作中,写作者们拒绝对思想的直接呈现,而是致力于恢复语言自身的价值,在语言与思想间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关系,在传递既有含义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含义,使整个作品变成一个层层繁衍、生生不息的活体,充满命运的神秘性、生命的律动感。祝勇认为,传统散文的语言寄生于所谓的“思想”,实际上是对“思想”的僵化的表达,最终戕害了思想。而“新散文”的语言恰恰在与思想形成一种互生关系,也为思想的生长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土壤。

  贾兴安深感当前散文的“老套”并不单纯在题材上,而是“老”在语言上,感觉上。他认为,散文要想把读者拉回来,迫切需要进行语言的“革命”,创造出崭新的语言形态和叙述方式,使其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有情绪,有节奏,有细节,有空间,有张力。而鲜活语言形态的形成,写作手法的改变,叙述方式的进步,也必然会带动观念的突破,思想的升华。一旦散文领域注入真正的“语言艺术”,散文的繁荣才有可能名副其实。

  在两天的会议里,与会者还就散文青年创作队伍的培养、散文与报告文学以及散文的具体类别展开了讨论。吴义勤、李荣胜、彭学明、李一鸣、王雁翎、李晓虹、郭文斌、葛一敏、穆涛、红孩、徐忠志等参加了研讨。

责任编辑:忽然花开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