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读《月亮与六便士》

发布于:2025-11-21 09:0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莫知
  第一次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我读到人到中年的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有美满的家庭、可靠的职业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却突然迷恋上绘画,离家出走,为了所谓的理想,在巴黎住着破烂的旅馆,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很不理解,如今人到中年,也为自己理想一直默默地坚持着的我,突然读懂了思特里克兰德。
 
  当我再次翻开《月亮与六便士》,在连续上班半个月的夜晚阅读完这本书,内心涌出一种复杂的、沉甸甸的难以说出的共鸣。我想,这种共鸣在每个心怀理想的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只是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他的勇气,也做不到像他那样把一切都放下。
 
  也许读者都认为这个叫思特里克兰德的人,是人到中年,才突然喜欢上画画,为了画画,才抛弃妻子、远走他乡。而我宁愿相信,他一开始就喜欢画画,像作者写的那样,也许是因为父命不可违,或者考虑到生计,他只能先放弃这个梦想。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怀揣梦想的人,早年间,我在网上与一群朋友以诗会友。那时我们都还年少,身上没有生活的重担,只有一腔赤诚。我们兴致勃勃地写诗、编诗集、在网络的江湖里高谈阔论,信誓旦旦地以为,这一生能用诗歌养活灵魂。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原来诗歌圈子里的那些朋友,大多已不再动笔,我甚至再也读不到他们只言片语的诗句。更让我感到一种无声悲凉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连书也不读了。我不知道,他们之中是否也有人,在深夜独处时,会默默痛恨生活那无所不在的约束。
 
  这些年来,我自身也一直在生计与对文学的炽烈热爱间来回切换,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拉锯战。我时常会埋怨生活,它用琐碎和压力,一点点磨去我曾经锋利的样子。但我深知,我永远也做不到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决绝,我无法背弃对家庭的责任,无法眼睁睁为了自己的文学梦,而对我的孩子不管不顾。
 
  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之所以能一次次打动我,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一直在低头捡六便士。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走一条安稳的路: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买房,结婚,生孩子。这条路上铺满了“六便士”,那是薪水、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他人的眼光。我们低着头,辛勤地捡拾着这些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六便士,早已经忘记心中那个关于“月亮”的梦想,也许是年少时想弹吉他的冲动,是想以文学为生的梦想,是想走遍世界的执念……都被我们小心翼翼地藏起来,盖上名为“现实”的厚厚尘土。
 
  思特里克兰德的对妻子和孩子的决绝,在我们看来很自私,也很无情,但是他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梦想,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并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他理想的实现对家人充满了伤害。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抛弃一切”,而在于“唤醒一点什么”。
 
  它是在提醒我们:但我们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身躯在回家的路上,别忘了抬头看一眼天上的月亮,哪怕只有一秒。在忙于应付各种红尘俗事时,别忘了在心里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一个角落,哪怕是画一幅拙劣的画,写一首蹩脚的诗,读几页无用的书,听一首刚出的新歌……
 
  我们不必都成为思特里克兰德,但我们可以成为“捡着六便士,但心中常怀月光”的普通人。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座艺术的塔希提岛,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让灵魂在捡拾六便士的路上彻底窒息。那份对“月亮”的片刻凝视,那份对庸常生活的短暂逃离,就足以让我们在红尘俗世中,获得一丝喘息和继续前行的光芒。
 
  所以,当你读完这本书,请问问自己:我心中的那一弯“月亮”是什么?我还能为它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毕竟,我们来到人世间不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是应该好好“感受活着”。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里,愿我们都有抬头看见月亮的勇气,和那份让月光偶尔洒满心田的温柔。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