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窗口

发布于:2025-08-05 10:2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黎明
  染了
 
  万同学属于学习上的特困户。语文,大字识不了几个;数学,只会简单加减。六年级小升初临近,老师们考核压力比较大。班上一共只有十三个娃,高分率与他无关,及格率和平均分全靠他了。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他五门课,语、数、英、科学、道法,他一共挣了140分。校长开会,交代把他列入重点帮辅对象。
 
  这学期期末只统考四门课,校长要求我们想办法把他的分数提升到240分,成为一个合格生。校长特别强调,他的语文和数学基础太薄弱,涨分的可能性蛮小,英语和科学,上升的空间还蛮大。
 
  每门课涨25分,任重道远!
 
  真正难度大。如果能想办法借来观音菩萨的玉净瓶,用甘汁玉露在他头上来回洒两滴,或许被点化后,分数会如火箭般直冲云霄。消极的言论,当然不能宣之于口,校长悉心教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方法不会教的老师。
 
  教导主任常常在六年级办公室门口徘徊,关注我们有没有耐心辅导万同学。领导多虑,即使他不监督,我们也会关怀这个娃。本来学生人数就少,一天只上两节课,改改作业,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每天用记录打卡的方式,对万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万同学长相有点怪。经打听,他是一个混血儿,爸爸是高岚本地人,妈妈是越南人,有的又说是俄罗斯人,总之是个外国人。在他出生没多久,妈妈就没了踪影,是主动跑了,还是被遣送回国,不得而知。这个缺乏母爱学习特差的红卡户,就在我班上。我带的是科学,我要做的事情是用尽办法往他的脑袋多塞一些科学知识。
 
  今天科学课上的内容是《相貌各异的我们》。里面强调了两个关键词,“遗传”“变异”,我准备用晚辅导给他详细讲这两个词,让他入脑入心,到时候能准确填到科学答卷里。
 
  “万同学,我今天上课,特别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你记住了吗?”
 
  他思索了一会儿,默不作声。意料之中,若能脱口而出,那就不是万同学了。
 
  我找出纸和笔,工整地写下:“遗传”“变异”。
 
  我指给他看:“会读吗?”
 
  他读出了“遗传”,变异的“异”卡住了。
 
  我读“变异”,他跟着读,教了十遍,他会读了。
 
  “你照着我的样子把遗传和变异各写五遍吧。”
 
  万同学握着笔,一笔一画开始抄写。不知是笨拙还是紧张,十个词语,写了八分钟。
 
  “遗传”,前三个他写对,从第四个起,“传”他写成“转”;“变异”,第一个他写对,从第二个起,“异”他写成“导”。
 
  我一一纠正,他终于会写这两个词。
 
  “万同学,你知道什么是遗传吗?”
 
  他摇头。
 
  “遗传啊,就是后代与亲代相似的地方。亲代就是长辈,比如你的爸爸就是你的长辈,后代就是你,你就是你爸爸的后代,懂了吗?”
 
  他点头。
 
  我在纸上把后代和亲代用箭头连起来,在箭头上写上“相似”。
 
  “变异呢,就是后代与亲代有细微的差别。”
 
  万同学望着我,眼神游离,估计似懂非懂。
 
  我在纸上把后代和亲代用箭头连起来,在箭头上写上“差别”。
 
  “我们用书上的图片来说吧,猫妈妈的毛是白色,它的崽毛色是黑色,你说它们的毛色是相似,还是不同呢?”
 
  “不同!”
 
  “很好!这样不同的就是变异,明白了吗?”
 
  “你再看这幅图,狗爸爸的耳朵耷拉着,它的崽耳朵也是耷拉着,你说它们耳朵的样子是相似,还是不同呢?”
 
  “相似!”
 
  “真棒!像这样样貌相似,差不多的现象就是遗传。明白了吗?”
 
  万同学被我夸奖,很高兴,脸上泛起红晕。他点头,表示明白了。
 
  “万同学,我再说一个,如果你答对了,就说明你真的明白了,我会给你奖励一颗棒棒糖哟。”
 
  万同学专注地望着我,眼睛瞪得圆溜,似乎很期待棒棒糖。
 
  “万同学,你的爸爸是黑头发,很黑很黑的那种,但是你刚出生呢?头发却不是黑黝黝,是黄颜色,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万同学皱起了眉头,眼睛转动起来,他出神地盯着门框,突然,我感觉他的瞳孔泛起光泽。
 
  快了快了,我期待的那两个字他要迸出来了。
 
  他兴奋地回答:“染了!”
 
  无语
 
  第六单元的作文本悉数收齐。这一次的作文题目是《神奇的探险之旅》,上个月五六年级的同学刚好参与了研学旅行,我看了群中发的照片,个个喜洋洋乐淘淘。有几项活动惊险刺激,我因势利导,让他们选择研学旅行中的精彩片段来构思。
 
  批阅了两篇,整体还不错,到底是亲身经历过,读来通顺流利。第三本是住读生毛同学的作文,我有点期盼,这个女娃脑瓜灵活,作文总有妙语连珠。
 
  我一打开,懵了。
 
  “无语”两个大字印入我的眼帘,其余啥也没有。
 
  朝前翻,是前五篇作文和我的批语。朝后翻,只有空白页。我指导完后足足给了两节课的时间,构思,写提纲,打草稿,誊写,她竟然交白卷。
 
  吃饭的时候,和班主任黄老师坐一张桌,我如实反映。
 
  “也难怪,研学旅行毛同学没有去,咋写得到呢?”黄老师无奈地说。
 
  “她为什么没有参与研学旅行呢?”
 
  黄老师说明缘由。毛同学的妈妈不支持孩子去玩,说家里困难,没有闲钱到处耍。周末,黄老师碰见毛同学的妈妈(来学校接孩子),告诉后者,班上只毛同学一个人不去,毛同学特别想和同学一起去参加集体活动,希望当妈妈的体谅孩子,满足孩子的小愿望。
 
  没成想,毛同学的妈妈当场脸一黑,翻了两个白眼,失控地喊道:“谁来体谅我呢?要钱就不去,正好在家里带几天妹妹。”
 
  我渐渐打听到了毛同学的家境。她住在石竹罐,妈妈是农村妇女。她的上面有一个哥哥在读高中,下面有一个妹妹刚满岁。她的生父在她五岁的时候,遭遇一场车祸意外离开了人世,妈妈带着他哥哥和她艰难度日。不到一年,她妈妈再婚,生下小妹妹。她的继父长年在外打工,她妈妈在家照顾三个孩子。再婚后,她妈妈没搬家,仍和前夫的生父母住在一起。毛同学的继父养活一大家人压力太大,估计只对亲生的小女儿最上心。
 
  毛同学的妈妈要照顾老老小小这么多人,哪有好心情?想支持女儿去研学,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想想毛同学的家庭关系,我心有戚戚,但作文只写两个字交上来,得找她要个说法。
 
  毛同学站在我面前,低着头,长长的刘海盖住了眼睑。她的头发好长,都齐腰了,枯枯黄黄的。天气越来越热,一个住读生留这么长的头发,真不合适。
 
  “毛同学,你的头发要剪短一下,留这么长,自己又打理不好,多不方便。”我建议。
 
  “我也不想留,妈妈不让我剪短。”她轻声回答。
 
  “为什么?”
 
  “我妈说,再留长两厘米就可以卖钱了。”
 
  “你没去研学旅行,我说了,可以写以前的探险经历,你在听什么?怎么能交白卷呢?”
 
  毛同学欲言又止,死一般的沉寂。
 
  “我看见你打草稿了,并没有玩两节课,你趴在那儿写的啥?”
 
  “我在乱涂乱画。我没有什么探险的经历,我哪儿也没去过。你讲的都是研学怎么写,我实在是编不出。”
 
  那天,我在白板上展示同学们研学时的照片,假山、池塘、铁索桥,所到处,大家手挽手笑盈盈;播放同学们拍的视频,做游戏、做手工、看电影,个个心花怒放。没成想,一个家境贫寒的女生,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游离于集体之外。
 
  我指导毛同学写一篇想象作文。
 
  有一天,和班主任碰头,我建议说,六年级研学让她去一次吧,能不能争取个免费的名额?或者大家帮助凑一下。黄老师摇摇头,对我说:“每年的困难资助都给她家了,她上了多年的晚托辅导也没有收费。前两年,一个大型资助学校只有一个名额也给她了,发了几千块,但是她妈妈没有把钱用在她身上。这回研学我就提到那次资助,电话那头,她的妈说那是猴年马月的事,钱早就用完了。”
 
  没钱,她想自己挣。她攒了一点零用钱,买来小麻辣悄悄地在班上卖。卖给同班同学,卖给低年级的同学。麻辣进价两角五一袋,卖出去五角一袋,遇到讲价的四角也卖,这样,一包麻辣(二十小袋)可赚四五块。我上课从毛同学旁边经过,闻到刺鼻的麻辣味道。
 
  生意往大处做。她在拼多多买了三盒橡皮泥,一盒十块多。她自己留了一盒,把另外两盒卖给四年级的一个女生,收了一百元。这场交易是在那个女生家里进行的,她俩住得不远。那个女生的妈妈发现钱包里的钱少了,逼问女儿,女儿承认是她偷走的。在班主任的干预下,一百元和两盒橡皮泥各归原主。
 
  还有一件事更离谱。五年级随班就读的一个女孩,智商思维都跟不上,她喜欢毛同学的小零食。女孩陆陆续续从妈妈的挎包里一共拿了九百元,交给毛同学换零食吃。通过政教主任和班主任家访,才追回那九百元。
 
  “一个敢拿,一个敢收。”我对黄老师感叹。
 
  “唉,毛同学的妈妈硬是不交出钱,说是娃子靠本事卖东西自己赚的,我们说要报警来处理,她才磨蹭着把钱拿出来。”
 
  共鸣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一篇散文。我边读边教这篇文章,被真正打动了。
 
  文章讲述了梁晓声找自己的母亲要一元多钱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梁晓声这样描述:“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要过这么多钱。”梁晓声的母亲,在聒噪的机器轰鸣中,没有听任何人的劝诫,毫不犹豫地掏出皱巴巴的角票,满足儿子买书的愿望。
 
  一元多钱,真多呀!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元多钱可以缴一年的学费,可以让一家人过半个月的生活。
 
  我也有过向母亲要钱的经历,回忆起来底色并不温暖,满满的透心凉。
 
  第一次找母亲要钱,是想要买一本《小学生天地》,当时只要一角钱,我跑到母亲工作的工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提出要钱。母亲火冒三丈,把我狠狠训斥了一顿,我饱含泪水地走回学校,内心充满了难过和伤感。
 
  第二次找母亲要钱,是教师节来临,班长要求我们每人交五角钱凑满给老师买塑料花庆祝。望着同学们都陆陆续续上交五角钱,我心急如焚。当我鼓足勇气找母亲要钱。母亲怒发冲冠,眼睛要喷出火来:“好好学习,少乱花钱,再要钱打折你的腿。”
 
  从此我明白了,在那个捉襟见肘的穷困时代,在我们家里,只要涉及到钱,那是万万不能开口的,开口就是找骂。
 
  所以,当我读到梁晓声的母亲把皱皱巴巴的毛票递给儿子,鼓励他去买书读书的时候,我潸然泪下。
 
  有一天,我准备进教室去取忘记的U盘,走到教室后门,感觉教室里有动静,后门虚掩。我停步,侧耳倾听。
 
  “妈——妈——”一个男孩子娇滴滴地说。
 
  “哎,乖儿子,叫我做啥呢?”一个女孩子接腔,周围顿时传来一阵哄笑。
 
  “妈,求求你了,给我点钱吧,我想买《青年近卫军》。”
 
  别的学生加入讨论。
 
  “傻呀,买书干吗?脑子进水了,麻辣片儿不香吗?”
 
  “嘻嘻,嘻嘻。”
 
  “拿一元五角钱就这么难,他们家真穷啊!哈哈!”
 
  “那时候没有钱买书多好啊,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就美羊羊了。就不用像我们这样整天被逼读书,真悲摧。”
 
  “是啊是啊,我现在最想要的是手机,我的老妈也不给我买,真烦。”
 
  教室里的学生有一搭没一搭地围绕《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闲聊着。我无意中听到了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两天我站在讲台侃侃而谈,原来是在唱独角戏。如今的大环境,物质条件好了,能提供给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可真正爱读书,能体谅父母亲良苦用心的又有多少呢?
 
  幸好,我的儿子喜爱读书,酷爱钻研。
 
  有一天,他从学校带回来一个地球仪模型的零件。他把零件整齐码在客厅地板上,认真研读说明书,开始动手组装。他一会儿仔细看图纸,一会儿皱着眉头思索。如果做对了一个步骤,欢呼雀跃。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孩子,你可以在手机上找一个视频依葫芦画瓢就快多了。”
 
  “妈妈,老师说了,谁能通过阅读说明书组装好,才是真牛哩。”
 
  经过不懈的努力,儿子终于完成了地球模型的组装。他抱着自己的杰作酣然睡去。
 
  望着儿子红扑扑的脸蛋,我陷入沉思。“一零后”的孩子,不需要知道妈妈买这个地球仪的模型花了多少钱,不必苛求他去共鸣我们那个时代找家长要不来钱买书的失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努力培养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把“要孩子学”扭转为“孩子要学”,这是教育的关键点。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