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乡村的孤独

发布于:2025-01-14 09:1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箫笛

 
  现在的乡村有多孤独?五一节我回了一趟老家,左邻右舍,留在老家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东邻居就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太太在家里;路南剩下一个空屋,夫妻离婚,男人在外打工,孩子父母给带着;屋后头,老头子几年前去世了,只剩一个老太太,儿子和女儿偶尔会过来;我们家,兄弟两个都在外地工作,父母亲也已拿过去寻,一墙之隔的是独自生活的叔叔。
 
  正好回家的第二天,村上有人结婚,男主人挨户找人去帮忙,大概唯有这个时候,乡村才是热闹的,才有了一点点活力。
 
  乡村在什么时候热闹过?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民公社化,自然不用说,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十年文革,整天搞批斗,乡村很疯狂,也很热闹;80年代的时候,已经是家庭联产责任制了,种庄稼主要是人力和半机械化,农忙时节,田野里开始沸腾,乡村被丰收的喜悦弥漫,老百姓赚钱的方式不多,大都是待在家里,炊烟、鸡鸣狗叫声、孩子的哭笑声、大人大嗓门的说话声、小商贩的叫卖声……,有阳光的冬日里,一群人在柴火垛前的空地上晒太阳、聊天,此时的乡村是活跃的、有生命力的。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慢慢走出乡村去寻找更多赚钱的路子,乡村开始慢慢冷清下来,近几年,随着年轻人在县城和外地买房、定居,大学毕业生外地就业,再加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人生落幕,乡村逐渐变得寂寥和孤独起来。只有春节的时候,流落在外的游子在故乡和父母的召唤之下携家带口归来,在爆竹声的衬托之下,乡村才有了勃勃生机。但是这份热闹只能持续到正月十五左右,乡村随着年轻人的离去,再次沉寂下来。
 
  乡村在战争年代是孤独的,那是因为炮火和饥饿的摧残,让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得一线生机,再加上缺医少药,人的寿命不长。我祖母说,当年,我们家就在村头,西头、南面、后面都是树园,周围也没几户人家,夏夜里,蚊子多,我祖母与隔壁的一个老太太生一堆火,熏蚊子,两个人在那里聊天,打发这漫漫而孤独的长夜。
 
  祖父和祖母去南京讨过饭,曾祖母一辈子也没盖上一床像样的被子,地上铺着麦草,身上的被子破破烂烂的,不够长,只能蜷缩着身子。现在,国家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太平盛世。
 
  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现在的老百姓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没有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安居乐业。但是,大都深陷物质欲望的漩涡,精神上不够丰盈,这是最致命的。那些背井离乡者,更是如无根的野草,对于异乡,他们是过客,对于家乡,那是他们是永远回不去的精神栖息地。
 
  故乡,是孤独的,村头的歪脖子树也不见了踪影,只剩下父母亲的殷切召唤。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