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莲河新歌》追忆

发布于:2022-12-09 12:5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梁冠宁
 
  《莲河新歌》是我在泰兴师范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时光荏苒,一晃,已过去四十余年。昨天,《莲河新歌》的主角刘萍在网上发了我们当年宣传队的合影,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记得在校大礼堂第一次演出,当主角刘萍神采飞扬地一亮相,全场便鸦雀无声;一开口唱“莲花出水根连根,我和贫下中农心连心”便声震四方。刘萍清亮的女高音,穿透力极强。当时音响设备很差,但高亢洪亮的歌声,立即像闪电般传遍礼堂的每个角落,并冲出礼堂,飞向云天。一曲歌毕,“哗哗哗”雷鸣般的掌声霎时响起。
 
  那时的我,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虽写过一些文章见诸报端,但要写剧本,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学校领导研究要我写,并要写好,还要参加县里汇演,给我的压力很大。但我的理念是,不会干中学,没有人天生就会。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首先翻阅了大量剧本,从中找到写剧本的方法和灵感。但写什么主题?用什么形式表现?又是一个难题。我是从南京到苏北插队的知青。我只熟悉知青生活,其余的写不下了。领导同意就写知青生活。用何形式表现,我思考了很久。我感到,话剧不热闹,特别是当时没有现在的语音设备,台下的人听不清对白,舞台效果很差;而歌剧,既有故事,还有歌唱,很热闹,能把礼堂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于是,我就决定写歌剧《莲河新歌》。
 
  剧本是讲一个女知青莲红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展翅飞翔,不断成长的故事。我写了一稿,没通过,二稿也没通过。参加讨论剧本的人七嘴八舌,说得一无是处。我心想,看人挑担不吃力,你来写。我对张乐老师说:“我不写了。这么多意见,我听谁的?”张乐老师鼓励我说:“你把大家的意见归纳一下,合理的采纳,不合理的别听,没事。你写得很好,再改一稿就行了。”受到张乐老师的鼓励,我连课都不上了,又花了三天时间改出第三稿。我心里没底,忐忑不安,生怕还通不过。还好,这次讨论剧本时,张乐老师力挺。讨论一开始,她先讲话:“我认为这个本子已经很好,完全可以排了,否则时间就来不及了。”导演张乐老师一定调,大家就不好多说什么了。剧本很快通过,我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给歌词谱曲本应是张乐老师的事,但她非要拉上我说:“歌词是你写的,情感意境如何,你最清楚。你先试唱,我记谱,然后再修改。”就这样在音乐室,张乐老师弹琴,我不停地唱,连着唱了一个星期,嗓子都唱得疼。张乐老师将曲谱也反复修改若干遍,才算把曲子搞定。
 
  排演也颇费周折。首先是选主角。既要脸蛋娇好,又要嗓音洪亮,两者兼顾很难。我记得找了徐湘、王明华、刘萍等来试唱。前两位形象很好,但歌不行。刘萍嗓音清亮,但脸黑,胖了点。我对张乐老师说:“脸黑没事,妆化好就漂亮了。胖也没事,穿件合体的衣服,晚上演出,灯光昏暗也看不清楚。”张乐老师想了想,点点头说。“也是,就刘萍了。歌剧嘛,首先要唱得好。”
 
  演员选定,排练开始,但参加演出的同学大多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张乐老师非常辛苦,从背台词,对白,走台到唱歌都要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我很轻松,每天晚上去看排演,偶尔也提提意见,就是等吃夜宵。晚饭学校是麦粉稀饭,排演一会儿就饥肠辘辘。我特地安排食堂师傅小莫演一个坏人的角色。他高高大大,傻乎乎的。与角色形象要求基本符合,但更主要的是请他为我们做可口的夜宵,一个晚上排演下来,大家都汗流浃背,精疲力尽,最快乐的事是吃夜宵。其实夜宵就是青菜烂面,现在大家可能都不想吃,可当时真是上品佳肴。小莫师傅很明白我的意图,每晚都会给我们煮两大桶青菜烂面。我总是抢在前面捞上一大碗,抢先吃完,争取捞到第二碗。非要吃得像陈佩斯演的小品《吃面》那样,腰都弯不下来才罢休。同学们也都争先恐后,生怕没吃饱。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可笑。明明排演没我多少事,我硬是等到十一点多钟,等吃那碗青菜烂面。每晚排演我都弄个饱,确实很开心。
 
  滴水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彩排取得圆满成功。
 
  记得第一次演出,盛况空前,大礼堂坐无缺席。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彩色的舞台背景,演出效果极佳,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参加县里汇演也获奖。我心里也喜滋滋的,深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学,肯干,不会干中学,一定能成功。我也从实践中,掌握了一定写作的知识,为我的人生成长,作了坚实的铺垫。我要感谢泰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要感谢泰师为我在四十多年前开启的人生奠基礼。
 
  搁笔时,我感到,这些事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刘萍的歌声还萦绕在我耳边。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