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散文的播种人

发布于:2022-08-03 13:0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梁冠宁
 
 
  我从《坡子街》上惊悉,扬师院吴周文教授仙逝。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前数日还活跃在《坡子街》的吴老师竟走了,我愣了许久,眼泪才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说来话长,我和吴老师相识和相交已五十余年。我虽不是他的直接的扬师院学生,但我写散文,是他亲手播下的种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从南京插队到泰县朱庄公社,因次年参加县知青积代会的筹备,并写了一篇南京知青在水乡的报道,发表在《新华日报》。我在知青积代会结束后,被留在县通讯组帮忙。当年冬季,县水利工程团成立时,我被安排到县水利工程团做文字工作,主要是为领导写讲话稿和办油印《水利战报》。当年,我们扬州地区的几个县,组团到金湖县挑河,修淮河入江水道,将淮河水引入长江,解除淮河的多年水患,为里下河人民造福。
 
  水利工程结束后,凡参加淮河入江水道建设的各县,皆抽调一人到扬州翠园招待所集中,写报告文学集《治淮战歌》。我们来自邗江、泰县、泰兴、高邮、宝应、兴化等县的十余人,齐聚扬州翠园招待所。每人至少要写一篇报告文学,然后汇编成书。当领导讲明要求后,会场立即炸开了锅。谁都没写过报告文学,根本不知报告文学是啥样。怎么写?领导立即告诉大家,别怕。明天,扬师院中文系主任商美堂带吴周文老师来给大家讲课,教大家如何写。这下,叽叽喳喳的会场,才算安静下来。
 
  第二天,吴周文老师给我们讲课。他将写报告文学的要求和方法,一一给我们认真、细致地讲解。说明了,就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在治淮工地的英雄人物和战天斗地的光荣团队。
 
  从此,我就成了吴老师的学生。当时,泰县文化馆要编《革命文艺》,要我写一篇歌颂知青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散文。我正不知如何完成,便利用与吴老师接触的机会,请教他。当我将写出的初稿交给吴老师后,他看了一遍,摇摇头说,这不是散文,只是一篇通讯报道。文章没有散文的立体感和艺术性。我问吴老师,如何才能让文章有立体感和艺术性?他说,散文就是要将生活中的事,有选择地,通过人物的活动,对话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再现生活。第二稿修改后,吴老师认为有进步,并为我设计,通过听到农民对知青赞扬的话,来反映知青的优秀事迹。我按照吴老师的教导,在写第三稿时,专门设计了一个雨夜,听到两位老农赞扬知青的对话,反映知青的优秀事迹,顿时使文章有了立体感和艺术性。吴老师看后,点点头,并帮我润色后寄出,被泰县《革命文艺》选用,后来又被扬州地区文化馆出的《革命文艺》刊出。取名《雨夜》的散文,县广播站范福生老师还专门搞了个配乐朗诵。
 
  报告文学集《治淮战歌》编写好后,我们十多人便各奔东西。但与吴老师朝夕相处的几个月,他散文的理念,已在我们十多人心中播下了种子。此后,数十年,大家虽联系不多,但我总能不断看到他们的散文,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面世。
 
  1977年恢复高考,我被河海大学录取,回到了南京。但是,我与吴老师几十年的散文交往,仍在延续。我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心泉》,就得到他精心地指导。吴周文老师是散文大师,著作等身,教书育人数十年,桃李满天下,播洒下的散文种子,正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而他的学生仍传承着吴周文老师对散文的钟爱,不断开创散文的新境界。
 
  我在《坡子街》上,看到他和他的学生,不断有佳作频出。篇篇出彩,字字珠玑。吴老师播下的散文种子,正一代一代地传承。我可以告慰吴老师的在天之灵:你播洒下的散文种子,将会一茬一茬地长叶,开花,结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散文之花。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