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史记

发布于:2013-11-06 06:2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水上意杨
  我的的家乡身处洪泽湖西北角的一块老冈地,二〇〇四年三月被行政区划划出。远在黄河夺淮,黄水没爬上来,擦肩一路东下了。黄河回老家后,留下的是一片红茵茵、细腻腻的沙壤,令人羡慕。而一路之隔,我们只能在黑干条瘦的泥坷垃上“呼呦呀嗨”。
  话说有一块百十亩的田地紧靠县级公路,正是这条不足半里路长的“边境线”,为我的偏村僻户赢得了左一个右一个的脸面。人民公社时期,也是红旗招展,三六九搭现场会的。改革开放,鼔哑锣息,家家户户淌着实实在在的汗,一稻一麦,三粮五钱,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盼小康的日子。春夏秋冬流水去,风霜雨雪到如今,赶上了城镇化的好年头,单把三十春秋“数来宝”,颇有几笔值得一记哩。
  一九八八年,乡党委李书记挂的帅,在这里推广了水稻新品“亚优二号”。亚优者亚洲良种也,然杆高而粗壮,迟熟又恋青,收割时要把谷粒弄下来可苦了“老不信”了。脱粒机望天兴叹,手扶翻来覆去把场面轧成了柿饼。最后大伙重回旧石器时代抡起了木棒。
  一九九四年,发展步子加快。小康路条条,湖边人走水路,黄河滩上牵黄牛,我们一村之长富有魄力,因地制宜,筹划在这张“名片”上建猪场,种饲料,打造本乡十大产业基地之一。庄稼岔口已经留好,猪圈地基已经夯实,终因困难难以想象而下马。
  二〇〇一年,新世纪开门红,张乡长亲临前线,从扬州兴化引进了茨菰种植。插惯了大秧的手插起茨菰来还算驾轻就熟。一夏,一秋,一冬,到第二年清明节,总算可以开挖。当初说好的“合同收购”找不到人了,老少爷们学了几天占街头捻秤杆,也游了一趟梦里水乡。
  二〇〇三年,响应宿迁市仇书记号召,开塘植树,开了三年,遂罢。
  二〇〇六年,村支部毛头书记招商引资,招引了几位老板搞蔬菜大棚,不到两季,砸棚走人。
  二〇一二年,土地集中,并入万亩连片,迎接一个名叫光明乳业的大公司开发现代农业,大幕正在拉开。
  或问,为何絮絮叨叨地“往后看”呢,有些事情并不让人愉快嘛。因为,乡里特约报道员贺同志已经把“愉快”的部分记载了,此处存点野史无伤大雅。况且,乡亲们卷起铺盖离开了那一方水土,那小小一块晴如铁雨如粥的土地上的历史还在不停地写着、写着……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