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母亲的拐棍

发布于:2025-11-12 07:4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靳继德
 
 
  1
 
  母亲害怕人说她老了。母亲七十岁的时候,我提出买一个拐拐棍,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她走路好好的,拄个拐拐棍人笑话呢。
 
  一场大病,改变了母亲的想法。
 
  那是2015年农历9月23日,母亲早晨起床后,像往常一样,刷牙,洗脸,吃馍馍。她想出去走走,正准备下台阶,感到头晕。刚走到院子里,眼前一黑,天旋地转,摔倒在院子里。她心里很清楚,想喊,却喊不出来,想站起来,但一点儿使不上劲。当时家里没有一个人,父亲去山上辦玉米棒子去了,我去平凉保养车,爱人李霞在县城。
 
  “唉……”母亲睡在冰冷的地上,浑身瘫软,长叹一声。
 
  “四妈,你咋了?”母亲一看,是我堂哥纪宏,他刚从城里回来,碰巧经过我家。
 
  看见堂哥,母亲一下子昏过去了。
 
  堂哥纪宏把母亲抱回房间,让她躺在床上,掐人中,母亲缓过气来。
 
  “唉,我想出去……转一转,把我……一哈子晕倒了……”
 
  堂哥叫了一辆出租车,把母亲送到县医院。我爱人李霞提前在医院门口等着。医生说幸亏来得及时,否则,母亲恐怕有瘫痪的危险。
 
  直到晚上六点,妻子才打电话告诉了我。
 
  2
 
  “妈,你走慢点。别怕,有我们呢。”
 
  我和妻子在医院里搀扶着母亲,一步一个台阶,小心翼翼地下楼梯。她老人家坚持自己用右手扶着楼梯走,我扶着她,妻子跟在后边,以防母亲摔倒。
 
  “妈,你今天精神看起来好多了。”妻子高兴地说。
 
  “这半个月多亏你们两个。”母亲说。
 
  “妈,这次回去好好养病,身体好比啥都好。”我说。
 
  “老了,我真个老了……”母亲听了,叹息道。
 
  “妈,这回给你买一个拐拐棍。”妻子说。
 
  “唉,没拐拐棍真个不行了……”母亲笑了一下。
 
  农历10月7日,母亲出院了。
 
  3
 
  9月23日下午,我去平凉恒信4S店保养车,顺便把有刮痕的地方重新喷漆。下午四点左右,小雨淅淅沥沥下起来。越下越大,后来变成了瓢泼大雨。
 
  电话响了,我一看,是妻子打来的。
 
  “你把车收拾好了吗?平凉下雨着吗?隆德雨大很。”
 
  “还没有,平凉也雨大很。”
 
  “我给你说个事……妈住院了。”
 
  “啊,咋啦?”
 
  “医生说是脑梗死、高血压。”
 
  “现在咋样?”
 
  “正在县医院吊瓶子,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这次多亏堂哥,不然,咱们就把祸闯下了。”
 
  “妈让你不要着急,等雨小了再慢慢把车开回来。”
 
  电话里,我隐隐约约听见母亲说,你让他不要急了……住着平凉,天亮了再回来……你给说一下,外犟的很……
 
  我闭上眼睛,泪水忍不住流下来。
 
  雨,越下越大。“快好了吗,师傅?我母亲病了,我要赶回去。”我焦躁地走进烤漆房。
 
  “再等半个小时吧,如果漆没有干好的话,雨水就把漆冲掉了,我就白忙乎了。”
 
  八点整,终于可以返程了。
 
  第一次在大雨滂沱的黑夜开车,清冷、孤独、焦虑……几乎看不清前面的路,只有雨刷在飞速地刮来刮去。上了高速,我一脚加大油门,车在暴雨中狂奔,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样。灯光一照,眼前一片亮得刺眼的茫茫雨雾,周围寂静而空旷。听到的只是哗哗的水声,雨越大,反倒越寂静。
 
  我尽量集中注意力开车,却控制不住思绪的缰绳,在雨夜肆意蔓延。
 
  母亲晕倒的瞬间,是多么孤独无助。即使没有一个人,哪怕旁边有一根拐拐棍也行呀。她多么希望她的儿子、儿媳在身边,可惜,没有一个人——真的连个人影都没有!正如母亲后来所说,她当时心里已经放弃了。
 
  4
 
  小时候,看见奶奶拄着拐拐棍,我说:“奶奶,我长大了,当你的拐拐棍。”
 
  “好,好,你们都是我的拐拐棍。”
 
  “为啥呀,奶奶?拐拐棍只能有一个,多了你咋用呢?”
 
  “你娃娃不知道,拐拐棍多了,我心里就高兴了,走起路来劲就大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逐渐明白奶奶说的是什么意思。
 
  听父母说,我爷爷去逝得早,父亲兄弟五个,大伯刚成家,二伯当兵去了,三伯九岁,父亲排行老四,刚满七岁,还有五叔,才五岁。一个小脚女人,便扛起了这千斤重担。在那个特殊年代,她既要带着年幼的孩子种地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又要维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麦场里的粮食常常被人偷走,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奶奶一个人躲在墙角,偷偷地哭着,但她老人家从未倒下,也从未向命运屈服。
 
  孩子们长大了,成家了,奶奶也老了。
 
  听母亲说,我刚出生时,母亲缺奶,所以我特别瘦。一岁多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饿得快不行了。家里的主食是红薯,说我一看见红薯就哭,饿死也不吃。奶奶把我父亲兄弟五个叫到一块,让每家出一点儿钱,买一只奶羊。还说,如果再不管,老四家的岁儿子就没命了。在奶奶的张罗下,我喝到了香甜的羊乳。我终于幸运地活了下来。
 
  上小学时,放学回家,我总会缠着奶奶,让她讲过去的事情。她老人家总是笑呵呵的,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苦难事情。
 
  “奶奶,你咋这么乐观呢?”
 
  “因为我有好多拐拐棍……”
 
  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992年阴历4月28日——奶奶走了——永远走了。生命的支柱,顷刻间倒塌了。奶奶,我敬爱的奶奶,用羊奶把我喂大的奶奶,用麦杆给我编蚂蚱笼的奶奶,给我讲古今的奶奶,用一生心血撑起整个家族的奶奶,撇下我,撇下所有的亲人,走了。
 
  黄土隔开尘世的念想,荒草锁住坟头的喧嚣;清明的酒香映照您慈祥和蔼的笑容,清明的烟雨带去我肝肠寸断的泪水;清明的黄花陪伴您姗姗独行的身影,清明的轻风捎去我魂牵梦绕的思念……
 
  5
 
  一声喇叭打断了我的思绪,泪水如同这窗外的雨,哗哗地流着。我哽咽着,握紧方向盘。母亲,当你摔倒的一刹那,你的拐拐棍又在哪里呢?
 
  穿过六盘山隧道,终于到隆德了。这时,雨小多了。我加快速度,直奔县医院。
 
  一进病房,看见母亲躺在病床上,脸蜡黄蜡黄的。
 
  “妈,我回来了。”我托着母亲的手,轻轻地说。
 
  “雨大很……你咋来了?”母亲很虚弱。
 
  “我开得很慢……”我说着,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我抚摸着母亲的手。皲裂、粗糙、干枯,那一双是饱经岁月沧桑洗礼的手,是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手,是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手,是用辛勤汗水支撑家庭生计的手……母亲额头的皱纹更深了,那里面藏着的不是母亲对自己的担忧,而是对儿女的牵挂、操劳和放心不下。
 
  母亲对我说,县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娃娃服务态度真个好。
 
  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看护下,母亲精神明显好多了,吃饭多了,说话也有力气了。
 
  6
 
  记得和母亲在同一个病房里的还有三个病人,一个是在一家饭馆打工的女人,三十八岁,右脚被面汤烫伤了,看起来很严重。她说饭馆老板只给了一千块钱,就不管了。一个是老奶奶,七十九岁,满头白发,要双手拄着拐拐棍走路,两个女儿照看。另外一个是一位五十八岁的大叔,慢性支气管炎、胃炎、肺部感染,已经吊瓶子快一月了,从未见有一个人来看望他。他说,只有一个女儿,招的是上门女婿,两个都不管他。他出来没人过问,回去还是没人过问。他每天来的很早,吃两个白饼子,喝白开水,一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挂完瓶子,一个人回家。我和妻子轮流照看母亲。中午妻子回家做饭,然后给母亲送到医院,我开车回家吃完饭,再赶回医院,妻子回家洗刷碗筷。晚上,妻子又过来,我们把母亲接回家,第二天再到医院挂瓶子。
 
  在病房里,大家都互相照顾,谁临时有事,就把病人托付给其他人照看。那位大叔总是闭着眼睡觉。人老了,真难活呀。有儿女,却没人管,老人心里多伤心哪。妻子每次给母亲送饭,让大叔吃点,但他从来不吃,说:“我吃了,你们吃,你们吃。”他耳朵聋了,几乎听不见别人说什么。必须在离他很近的地方,大声说,才能听见。白饼子,白开水,天天如此。看着大叔,我真有点伤心。如果,有一天走不动了,谁送他到医院看病?
 
  那个脚烫伤的女人,有两个儿子,老大十四岁,上初中,老二还小,在上小学,他们兄弟两个特别孝顺。每天中午给他母亲送饭,还说饭是上小学的老二做的。兄弟两个话不多,来了就坐在母亲身边。她母亲年龄不大,但耳朵早聋了,说话有点吐字不清。她说,是小时候的一场病落下的病根。老二第一天到医院,看见她母亲烫伤的脚,就呜呜地哭了。她母亲也哭了,整个病房里弥漫着伤感的氛围。大概过了一周时间,她男人从外地打工回来看她,看上去五十多岁,年龄一点不相称。当他男人出去打饭的时候,那位老奶奶问她:“娃娃,你家掌柜的年龄好像比你大很多。”
 
  “他比我大十八岁……”
 
  “你咋找了一个年龄这么大的呢?”
 
  她低下头,有点害羞,这时她母亲来了。老奶奶又急着问她母亲:“你咋给娃娃找了个年龄这么大的女婿啥?”
 
  “唉……”她母亲叹息一声,“她是被哪个坏怂拐跑了的……”
 
  那个烫伤脚的女人出院最早,紧接着我母亲出院。老奶奶和大叔还要住几天。
 
  出院那天,我母亲特别高兴,并提出马上回老家。
 
  “妈,你别着急。在我这儿先住几天,再送你回去。”
 
  “我心急很,楼上我不习惯……再说,你大一个人在家里,十几天了……怕也心急了。”
 
  “妈,你别心急。明天,买点东西,咱们再回家,好不好?”我笑着说。
 
  “我真个心急很,明儿个一定要回。”母亲说。
 
  “妈,李霞说还要给你买个拐拐棍呢。”我说。
 
  母亲听了,露出这一段时间难得的笑容。
 
  第二天早晨,我和妻子去超市,给母亲买了一个拐拐棍,买了一些营养品。母亲很高兴,拄着拐拐棍,在屋子里慢慢走了两个来回,就像一个孩子过年穿了一件新衣服一样。
 
  二十分钟的车程,到家了。母亲急不可耐地下了车,走到上房,我和妻子、母亲同时都笑了。原来,父亲也给母亲做了一个拐拐棍,是利用一根榆木棍的天然形状做成的,虽然看上去很粗燥,但有模有样。
 
  “你不缓着,给我做啥拐拐棍呢?”母亲半夸奖,半责怪地说。
 
  “我知道你今后走路不灵便了,赶紧给你做了个拐拐棍。”父亲笑着说。
 
  母亲试了一下父亲做的拐拐棍,脸上的皱纹就像盛开的荷花一样,绚丽而又幸福。
 
  7
 
  如今,母亲八十五岁高龄了。
 
  又一场大病,让她老人家行动变得极为不便,大部分时间只能在老家的炕上度过。从炕上下来,母亲拄着拐拐棍,身体佝偻,缓缓挪动双脚,鞋底摩擦地板,发出“嘶——嘶——”的声音。在房子里走一两分钟,坐在椅子上歇一下,再回到炕上,不能久坐,大部分时间睡着。
 
  母亲现在用的拐拐棍不是当年的那个拐拐棍了,是今年妻子去河南开封旅游时买的,母亲说这个拐拐棍感觉很舒服,她喜欢。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