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静好

发布于:2020-08-15 19:2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文武

  静的禅语是:荷塘浮月晕,柳叶拂蝉声。

  画面虽只是撷取风景一角,但境界已向茫茫天际漫漶。心中的一份静,恰似植物的根系一般,开始向土壤的深处蜿蜒。

  一直向往有一处自己喜欢的安静处所,可以让自己随心所欲地做喜欢的事情。寻求一份安静的环境,给身心一个可以沉淀的过程,这种迫切的愿望始终困扰着我。虽然我知道,心安处,一切便安好。但没有静,我们的心灵得不到休整,感受不到来自世界遥远处的富有和美丽;没有静,壅塞的信息就容易紊乱,会阻碍智慧的工作,诗意无法发生;没有静,心神无法安宁,而心神不宁的直接结果是身心健康将会出现灾疾。

  古人也是十分看重静的,因为静是生命力,或者说是生命的体。累了一天,睡一觉,精神倍增,补给能量的,正是静。这个静既是状态,又是能量。佛道两家的打坐入静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和身处在繁琐生活中每天为稻粱谋的我们,为寻求一种安静的环境让身心得到一种短暂的休憩是两码事。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是在静中孕育的,尽管当初看上去很激情,但那种激情生发时,因为没有杂念,所以,那正好是另一种静。参禅打坐中的心如止水,其实是在一种静中,享受来自浩瀚宇宙的无尽滋养,捕捉一种生命本源的密码,藉此获得常人无法忖度到的某种智慧。古人的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就是在演绎这种静的境界。

  在当今,能够体会到静,享受到静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我们的环境已经没有静了。古人对静的要求固然苛刻了一点:九里之内听不到牛叫声。这是先决条件,否则其它的附加条件都会打折。如我这般在外打工,常年的住所要么在厂区,每天24小时工作车间里的机器声,从没有间断过,要么靠近喧嚣的公路,彻夜来往的车辆,制造着高分贝的噪音。先前每年的春节都要回家,因为家在小巷的深处,往往一到深夜,四周寂静,犹如一个人在一种亘古如初的荒凉里游弋,那种充沛的、厚实的、富有磁性的、能够迅速漫漶至人的心灵的那种静,有种融化人的力量。

  据说毛主席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喜欢在闹市中选取一个角落坐下来,然后一个人安静地读书,以此来锻炼自己在闹中取静的一种高境界的精神修养。所以后来在解放全国的三大战役中,才会指挥若定,在复杂的局势中条分缕析,然后果断地做出明确的指示,才取得了全国解放,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在非常热闹的环境中,完全跟随那种热闹,在非常喧哗的场合,完全跟随那种喧哗。能让心灵感受到一种“色身香味触法”上的“光明”,然后回住在这种“光明”上,就能让人体会到一种静的核。恰如太极图中,阴阳鱼身上的那两个黑白点,都是在自己的境界里拥有对方的闪光点。捕捉到了这个点,自然就有了生命,天地才“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有如此精神滋养的人,定是懂得闹中取静的真谛,定能获得常人所无法拥有的智慧。

  有人说:欲望的淡然,自然就心无旁骛。可以直接进入一种静的境界。但这种静是一种精神在求道中得来的,平常人不容易获得其中的“禅机”,所以也就难得入静。而自然环境的静,是一种濡养,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在静的环境中呆久了,一种所谓的境界,自然就会形成。当然这也与一个人的悟性有关联,因为,有的人会静极生动,和静的真正境界已经是南辕北辙,而走向了“静”的另一面。当然“因为没有杂念,所以,那正好是另一种静”的动中之静,是一种境界下的两朵花,有着各自的艳丽色泽,没有高低之分,切不可用个人的好恶去判别它们的优劣,以此而堕入一种修行的“魔道”。

  画家老树说:“别看冬山惨淡,别说林树如柴。心中一意简静,早晚开出花来。”简静,就是不活到热闹。只因知,热闹处即是烦恼处。所以,下面一段话的精彩,堪为心灵的灵丹妙药:

  “人世所有的欲望,都在热闹里,所有的沦陷,也都在热闹里。离热闹远一些,就意味着离沦陷远一些。人活到简静,不是没有了烦恼,而是从此不再自寻烦恼。

  酒桌,远比书房热闹。市井,远比古刹热闹。简静的人,人在书房,心在古刹。相比无数人的狂欢,简静,厮守的是一个人的热闹。

  简静,不是远避尘世,而是远避喧嚣。俗世有太多的蝇营狗苟,简静的人,以心灵的弦歌雅意对立和抗争。谛听,凝视,遐思,徐行,独酌,肉身不再苟且于俗世,唯听凭灵魂或低吟或长啸,或自语或对答。一个人的自在风流,其实就是活得找到了自己。”(马德)

  这些心灵鸡汤最大的用处不是令人恍然大悟,而是令人陷入沉思,先让你的心进入了一种静的境界。固然最终未必能改变什么,但至少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内心某种欲望的一种审慎的态度。让我们有了判别的能力,逐渐明白了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当然,心灵鸡汤不是挂吊瓶打点滴,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心灵鸡汤多数时候就是一碗中药汤剂,喝的多了,慢慢就会有了功效。

  梭罗在宁静的《瓦尔登湖》里说: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而社交时,一张给增长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留一张自己坐。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简单的生活也是安静的,现实的安静,让心灵也多了份宁静。

  一个人的“静”界一旦打开,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真”字,和一个“好”字,处在纷繁世事中的人们,一颗焦虑和躁动的心便有了一个稳妥的安放处。澄澈的心灵自然会充满智慧的锦囊。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