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古”今之别

发布于:2017-05-12 17:4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蛋包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直喊无聊,叫我给他推荐几本书看。我说:“你可以素读《大学》和《论语》”。过了几天,他又来找我说能不能给他推荐几本当代书籍。回想以往给身边的同学朋友推荐书目,似乎他们都不甚喜爱,我想了想,推荐了齐邦媛的《巨流河》和薛忆沩的《遗弃》,但还是收效甚微,似乎这两本书并没有得到朋友的青睐。最后,朋友又问了我那个常被问及的问题:“你为什么总喜欢看些‘古书’呢”?

  其实严格上来讲,《巨流河》和《遗弃》远称不上“古书”。中国现代史的开始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五四运动,即1919年之后;二是新中国成立,即1949年之后。而现代文学的划分时间段为1919年至1949年,1949年至今即为当代文学。所以无论是从发行时间还是从书本内容来看,这两本书都是名副其实的当代书籍。也许在朋友看来,当代文学是类似于大冰、嘉倩、戴萍、刘同、张嘉佳等当代新秀作家的作品。除开本身爱好古代文学外,与朋友眼中的当代文学相比,我的确更偏爱于他所说的“古书”。

  有一句话说:“古人也曾是今人,何必厚古薄今”,但我就是个典型的厚古薄今之人。与当代文化相比,我更偏爱于古代文化,我喜欢它们别树一帜的韵味。

  在我看来,“古”时的东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历史的洪流冲击下依旧顽强的保存下来并经受住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在各时期、各领域学者的审阅下,它依旧成为经典;而“今”的东西,犹如刚出生的婴孩,象征着希望,带着新时代发展的创想,无处不彰显着新时代的多元和张扬,但可能美中不足的是,我们还不知道在历史的考验下,它是否能载入史册成为经典;古,胜在历史。

  我听过姚中秋先生的一场关于“传统与今天”的讲座,他谈的是儒家思想与现代文化的区别。当谈及当代书籍时,他给大家一个建议:若想看纯文学书籍,建议看作者已故的书籍。一开始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个观点,但当我意识到,书的美感来于书的灵魂,而书的灵魂构建取决于作者时,我不得不承认姚老先生的观点精辟。因为“书的灵魂”并没有因作者故去而消亡,它依旧成为文学精华留存后世。

  “古”和“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书籍,有人喜欢“古”的醇香,有人赞赏“今”的观点,而我,我偏乐于沉醉在“古”的佳酿里。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