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近几天,我挤出时间终于读完后,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几乎要被主人公福贵苦难的命运感动得流下泪来。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只有12万字,篇幅不算很长,但是却非常厚重,在中文版自序里,余华说:“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余华正是从《老黑奴》中老黑奴的命运想到了身边的福贵,福贵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家道败落、儿子有庆在给女校长也即县长的老婆献血时,血被抽干致死,女儿凤霞成了哑女,嫁给二喜,不料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接着老婆家珍也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上又被楼板夹死,可怜的福贵只能和女儿凤霞留下的唯一的一条生命苦根相依为命,可苦根却又因为过于饥饿吃煮豆太多撑死了······命运对福贵如此地不公,可福贵没有抱怨,他顽强地活着。书里最感人的一段是儿子有庆的死,那种痛失爱子的伤心难过,被作家描叙得催人泪下!让人读后无法自持。
可是,在为福贵命运的苦难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我又不由得要说,这实在是一种报应!福贵本来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年轻时吃喝嫖赌,干尽了坏事,他对自己的父亲极不孝顺,不但骂他父亲,甚至还把他父亲揍了一顿,这是何等的忤逆!作家在《活着》这部作品里,显然套用了因果报应这一写法。
《活着》这部小说采用的是“我”听福贵讲自己故事的形式,来结构文章的,刚开始,我总认为前面几页写“我”见到现在的村庄,女人偷情、儿女不孝的内容有点多余,但是读完全书,才知道作家的用意,因为福贵的子女以及女婿都对他那么孝顺,福贵的老婆和福贵的感情是那么的好,前文和后文两相对照,可以感悟出:福贵的苦难,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